“救儿子还是救女儿?”这个古老的话题,如同那个古老的选择题,“妈妈和妻子同时落水,只救一个,先救谁?”这样的二元选择同样残忍,同样需要现实的瞬间抉择。妈妈选择了儿子。结果是,看到女儿流泪的那一刻,女儿从此寒心度日、如年。幼小的心灵从此有了复仇的基因,与日俱增。看到妈妈流泪的那一刻,妈妈从此恐惧度日,如年,无时无刻不在念叨着对不起、对不起,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因为道歉的机会“没有”了,除了在坟墓前一次一次、年复一年的哭泣与忏悔。长远的后果是,女儿发奋努力,虽然闪孕了,成了单亲妈妈,却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精彩,也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痛、什么该毅然丢弃、什么该一生守候。妈妈将育儿的夙愿寄托给儿子,希望他长大成人、成才,因为儿子不是一个生命,而是两条命!儿子的身上留着姐姐的血脉。虽然儿子没有按照妈妈设计的道路走,却继承了吃苦、耐劳、诚实的唐山精神、知耻后勇精神,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最终的结果,妈妈和女儿的努力,得到了归一。母女在坟前的深切相拥,两行泪水化解了一切哀怨。家,窝,真好!母亲,永远是最温暖的!
“失去腿还是失去生命?”汶川地震的那一刻再线时,这是一个“1和2比较,谁大?”的问题,幼儿园级别。可这种选择对于一个年轻妈妈而已,同样残忍,同样需要现实的瞬间抉择。坚强的妈妈选择了要命,不要腿。作为这个场景的见证者,女儿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最艰难的抉择!二元抉择!才真正明白了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爱家人!爱自己!某种意义上,妈妈选择了弟弟,让自己承受一生的愧疚,等了让死的人快活去,让活的人去生不如死的活着。爱的至高境界,莫过如此。也只有在这一刻,纠结在心的那个死结,自然而然的冰释了,沉重的心一下子从井底蹦出了井口,看到太阳了,看到生活的美好了。
如同《入殓师》一般,这部片子也给我们深刻诠释了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活着?如何面对生?如何面对死?
同时,这部片子涉足当今社会一系列重大论题,大致有:收养制度(生母和养母,儿子长大后的走向问题)、子女发展的母子代沟(母亲的理性选择和儿子的过早社会化)、守寡(30余岁不嫁到终老)、老龄社会(儿子在杭州,女儿在加拿大,一个老人孤苦伶仃在唐山,宁愿在唐山)、幸福观(与《老大的幸福》一脉相承?对当代幸福观的拷问)、家乡经济发展(在唐山生长成长的有唐山精神的人在外地打拼,闯出一番事业,对唐山有何贡献)、唐山精神(后地震精神,重灾区的社会、人文和生态特征,内化为一种区域文化品格,从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感谢小刚!感谢生活!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