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道路整修需要“瞻前顾后”

2010年06月28日 08:19   来源:沈阳日报   孙连宇

  上周,沈阳市首批9条“大修路”全面完成了施工工程,拉开市政工程验收序幕。有关方面表示,参与验收的既有专家也有市民代表,确保5年内不出现质量问题。

  如此重视基础民意、遵循客观规律的举措,在全国就算不是独一份,也着实少见。既是对民间质疑的有力回应,也是对工程质量的绝对信心。以往,我们见惯了坏了修修了坏坏了再修的“死循环”,对市政工程的质量总是不敢轻信。更别提这参与验收了,大多数人都是门外汉,就去踩几脚,能有个啥效果?不过是当个“花瓶”罢了。

  这次不一样了,探底雷达、弯沉测试仪等尖端设备样样不少,数据建模、性能分析等专业指数面面俱到,一个再外行的人也会对道路整修质量的大概齐,心里有个数。可以说,沈阳对待道路整修过关,那是下了大气力,容不得半点马虎、一分松懈。

  作为一个沈阳人,我们感谢相关政策的耐心细心,我们佩服职能部门的亲力亲为。因为这些举措,归根结底是让我们能够更加放心地走在沈城的大街小巷。但,历年来的道路整修效果让我们不敢掉以轻心,所谓的“验收合格”也并非就能进入“保质期”。起码,我们还是要“瞻前顾后”,适当的,把道路整修前延一块儿后续一段儿,或许,能够发现道路破损的实质与今后整修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先说“往前一段儿”,大家知道,造成道路损毁的并非只是“质量”,其他比如,地下水过度抽取造成的应力失衡,临时施工改变了地层结构,还有超载车频繁通过等,这些,都会对正常建成的道路造成不可逆损害。于是,道路出现结构性损害,是在所难免的,但其修补过程,却不是简简单单的“盖被”就能补偿的。沈阳很多路面的损毁,表面看来坑坑洼洼路不平,似乎只要填平就可以了,其实不然,那只是治标——花钱虽不多,效果却一般,不要说“五年”,恐怕“年关”也难过啊。由此,我们需要有关方面联合专家对道路进行会诊,“诊断结果”公开听证,然后再制定整改方案。而不是只把“结果”公示给大众,这样的监督实在是有劲儿没处使。

  换句话说,“往前一段儿”需要的是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大家都参与。群策群力,才能把道路问题弄个明白,为整个修葺过程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再说“往后一段儿”,不管什么都有个保质期,道路也不例外。再先进的检测仪器也只能盯住一时,后续的保养、维护才是王道。我们尽管可以认定,一些道路确实过了施工关,但我们并不敢一劳永逸。气象条件、行政因素等都可能改变既有的道路施工、设计,但相关规定的缺失却让我们难以紧跟上“步骤”。尤其,国内施工的“保质期”跟食品的保质期一样,说的跟做的完全两码事,如果不能有一个有效的跟踪监测体系,那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他人作嫁衣。“往后”正是一个质量的跟踪服务。可惜,国内生产队式的包工模式,让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长效的追踪矩阵。最后,包工头就好比《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无处不在,却又处处不在,没有能够负起“责任”的一方。

  也就是说,“往后一段儿”需要的是整个过程监督有力,制度不能缺。有一说一,不能让原则问题一笔带过。

  总的来说,沈阳邀请市民来“验收”首批“大修路”,确实有种标本的意义在内,但也仅仅限于“标本”。如果想要真正让“条条大路都平整”,需要的是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举措,不管是谁在验收,我们都应该拿出一流的求是精神,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市民说不能代替科学说,敢保证“五年”的咱就五年后见。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