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羊城,花事繁盛。戏剧、舞蹈、音乐、曲艺……一场场群众文艺演出也如花潮般迭起,将芳香四溢的“群星奖”比赛带入佳境。群众文艺演出有28场,广场演出120多场,参演节目和参演人数均超过以往,这种声势和场面,构成广州极为壮观的文化风景,折射出我国广大城乡群众文化百舸争流、草长莺飞的蓬勃生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文化馆才800多个,乡镇文化站几近于零,全国仅有55个公共图书馆。而今天,全国文化馆站星罗棋布,文化馆3217个,文化站37938个,社区文化室247332个,公共图书馆已达 2819个,群众文化活动风生水起,气象万千。这一巨变的背后,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大手笔的资金投入,是文化设施的极大改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党和政府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决心和意志,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意愿一步步变为现实。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参与文化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第十五届群星奖参评活动透露出的最大看点,正是民众的广泛参与、鲜明的时代气息、对生活的热情呈现和由衷赞美。在这里,群众成了真正的主角,是表演者,也是观赏者。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公务员、社区居民、基层文化馆站工作人员、退休人员乃至残疾人等,上至7旬老者,下至五六岁儿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正用文化创造崭新的生活,描绘着自身崭新的生命形态,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群众文化”是一个久有的概念。从上世纪50年代真正开始使用至今,几十年来,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发生了数次变迁,但不论如何变化,有一条主线始终清晰,即群众的主体地位没变,属于“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没变,自娱性与相悦性的特点没变。有学者指出,群众文化经历了从蒙昧阶段到自在阶段,从自觉自为阶段到走向与专业文化双并举的成熟阶段,意味着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了彻底解放。概念的变化,正形象地揭示了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完善过程,凸显了文化与人民群众越来越近的历史发展足迹。
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如今,文化不仅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而且已全面广泛地介入生活,引领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群众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姹紫嫣红,“九艺节”上群星璀璨,激情飞扬,正是普通百姓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焕发巨大文化热情的时代印证。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