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被同班同学顶替上大学而广受关注的湖南邵东女孩罗彩霞,正处在新的无奈中——据5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罗彩霞起诉王佳俊、邵东一中等8名被告的案子,立案已近一年,但开庭时间仍遥遥无期,法院至今没给出任何解释。
之于罗彩霞案,那些阻止案件妥善处理的力量来自何方?有两点是清晰可见的:一是贵州师大历史与政治学院院长唐昆雄作为该案的关键人,为冒名顶替罗彩霞者王佳俊代领录取通知书,但贵州省教育厅至今仍未发布对其的相关调查结果;再就是受理该案件的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的迟缓行动,罗彩霞起诉、法院立案已近一年,远远超出了《民事诉讼法》中6个月期限的规定,而该法院至今没有解释这种情形背后的原因。
在这些有意无意地拖延或者忽略的背后,是不是有着舆情和权衡的因素?去年刚爆出罗彩霞事件时,基于其恶劣性,“可能被剥夺”的忧虑弥漫在许多人的心间,形成了一种舆情的合力。贵州省教育厅迅速表态彻查当事人,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也迅速受理此案。可当舆情的潮水退去,相关单位则露出了“裸泳者”的本色:能推卸自身责任便推卸,能拖延立案时间便拖延。
在罗彩霞事件刚走进公众视野时,教育部一部门于2009年6月发出《关于核实普通高等学校重名重身份证号在校生学籍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认真核查疑似冒名顶替的在校生。遗憾的是,这次清查行动没能促成常态性、制度性的预防举措的出台。
基于媒体的再次关注,罗彩霞案的处理可能会走上加速之路。问题是,不是每一个罗彩霞都会被人一再关注。拿什么来保证像罗彩霞这样的人早日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益?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吗?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