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2010年4月15日《长江日报》)
记得2004年的中外校长论坛上,在任的许智宏校长表示“北大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如今以卸任校长身份感叹“中国无世界一流大学”,也是发自肺腑的感言。在国内众多大学争相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喧嚣中,许智宏院士的这个表态是可贵的冷静和坦诚。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近百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但实事求是地讲,不论是从学术声望还是国际权威排名,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横亘在无数国人心头的痛楚。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世界一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博士曾经在其著作《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中提到,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物质实力,二是制度,三是精神气质。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毋庸讳言,我们的高校,这三个条件还差很多。其实,就物质实力而言,尽管国内大学的教育拨款和投资尚无法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但与曾经的西南联大、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相比,早已是天上地下之别。事实上,世界银行教育主管Jamil Salmi通过研究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大学发现,“仅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最贵的几所大学如乔治华盛顿大学、肯阳学院、巴克乃尔大学、瓦萨学院和萨拉劳伦斯学院都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许智宏院士在此次演讲中表示,“一流大学是拿钱堆出来的”,这样的结论,未免太过于武断。
因此,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更重要的是学术自治的制度和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换言之,这也恐怕正是目前国内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所在。在当前,官学暧昧的迹象比比皆见,搞行政成了多数教授的追求,行政权力影响和主导着学术尊严与自由,官学一体成了中国大学的独特风景和典型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失范和腐败行为竞相产生。即使在国内一流高校,这样的丑闻也屡见不鲜。事实上,国内的一些高校尽管在论文数量、研究成果、招生人数以及博士数量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但其学术数据泡沫、研究成果严重重复及低效,学生培养质量难尽人意等方面的问题,仍是制约大学向前的掣肘。
按照丁学良博士的说法,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人要来自五湖四海,派要出于三教九流”。反思起来,现阶段中国的大学缺乏的不正是这种大学精神吗。这也正是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到过的,“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实际上,有这样独特灵魂的大学,才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也才能直面回答“钱老之问”。
许智宏院士坦言,“一所大学何年何月成为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如果大学的土壤变得非常肥沃,总有一天诺贝尔奖会在中国出现。”是的,如果国内的大学尚且停留在竞相盖大楼,学术自治让位于行政主导,学术失范变得见怪不怪的通病中,这样的机制和土壤,恐怕永远也培养不出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产生世界一流大学的土壤,这才是最让我们揪心的。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