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最大博士群体在官场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杨春时建议:清理官员读博,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在他看来,官员利用职权动用公共财政占用高校资源,为自身前途谋利,“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中国青年报 3月8日)
无可避讳,读博如今已成“官瘾”的一种。原本在求学致知上追求更上一层楼,不“小富即满”,是种自觉勤勉的表现;但官员读博,却让“博士”头衔消散了学术光环,蒙上了“官本位”的尘垢,也让谋取高学历变成了权力通吃的演练。
学识增长,视野拓宽,对于官员为政往而言并非坏事,专业化的知识储备,或许还可成为他们的能力矿藏。所以官员“仕而优则学”以裨补缺漏,增强施政才能,是长思进取,不应轻易成千夫指,而官员读博也不该全盘否定。
错,的确不在官员读博,而在官员升博的实现手段、读博的不轨动机。公众、舆论揪住不放的,也正是这两点。就官员升博的路径而言,他们往往不是“勤为径、苦作舟”,通过公平选拔来获得读博资格,而是把手中的权力棒当做通行证,混迹于学术的麦田,最终实现了权柄威力和高文凭的双丰收。拿到博士帽,对官员们又意味着颜面上更加光鲜,在官场的头衔竞赛中不落下风,在官职晋升时,还多了块敲门砖,可谓是“名利双收”。
读博的途径背“公平”而行,却是利用公权寻租;读博的目的,也远离了知识学术的纯洁气味,而渗满功利、铜臭的气息。正因如此,官员们叶公好龙式的读博,变成了一种毒瘾,腐化了官员的求真务实人格,也侵蚀了教育的公平。在权力和文凭互送秋波的暧昧表象下,又潜藏着一条可怕的利益链:权力向学术授以“虚荣”的桂冠,学术则沦为附庸,将尊严包裹在一纸文凭里赠了出去。
要戒掉官员的“读博瘾”,光靠舆论的攻瑕索垢、委员的“清理”提议,还远远不够。将官员读博全面禁杀,显然失之鲁莽,毕竟其中也不乏真正以深造来提升个人素养的。治本之策,还得是掐住官员以权谋读博资格、凭徒有虚名的文凭谋利的“喉咙”。
首先,要用“约束权力”的原理,对官员“假公权、公费读博”的症候下药。官员想读博就能如愿的背后,通常有着肆无忌惮的权力,只有以相应的规范机制,给它戴上“紧箍咒”,它才会乖乖缩手。其次,官员晋升评价体系中,应更着重政绩、品格的考量,切忌“唯文凭是瞻”,带来负面激励。最后,高校应多些独立的人格,呵护教育的尊严,在“去行政化”改革中养成“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