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去趟淮南就成了橘?

2010年03月09日 06:49   来源:北京晚报   侯 江
    看到两条关于学校校长的新闻。

    一条来自3月5日的《广州日报》:“乐平范湖小学公开招校长,年薪最高23万。”三水区政府网发布的这则公告引起了争议,“年薪标准谁来制定?绩效考核谁来参与?”有家长担心重金聘校长实效不大,钱花得冤枉。对此,三水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薪是吸引人才的手段,年薪是镇里额外拨款确定的。

    另一条,来自3月7日的《京华时报》:3月6日,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关于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减负、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等,我们的中小学校长都可以到发达国家好好去学学经验。这三年我们预计会让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去美国、日本、欧盟做短期学习。

    说到教育,欧美日本确实有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但是,就目前中国特色的教育环境来看,欧美日本的经验“拿来”之后能不能用得顺手,就比较值得怀疑。众校长们到欧美日学习,能够听到、看到、了解到的东西,应该是植根于当地的教育土壤才能产生出来的教育成果。搬回国内来,在高考的严酷环境里,不变种才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老祖宗这句话,就是想告诉后代,万物都是环境的产物,生态环境质量不同,物种自然会存在差异。其实,咱们的校长们,和他们所培养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们一样,都是当下教育环境的必然产物。不管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必须向高考这个终极目标膜拜,不然的话,他们自己就没有出路,他们的学校就没有出路,他们的学生更没有出路。淮北的地里,长不出橘子,只能生出枳。而枳就算是集体打包到淮南“短期学习”一番,回来也变不成橘子的味儿。

    也有人对于校长们短期学习的性质表示怀疑,觉得搞不好会变成一个万人大型旅游团。这种担忧似乎也不完全是多余的。本来,对于教育环境的感受,校长们比谁都更精确,“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古训,校长们理解得肯定比一般人还透彻。长期研究都解决不了的事情,短期学习能有飞跃?能了解些皮毛回来,在校园里展示、昭告一番,就应该算很有收获。万名校长“西方取经”的性能价格比,不由得不让人担心。

    教育的积弊,不是求点西药就医得好的。不然,完全可以让《广州日报》报道的那个高薪招校长的“乐平范湖小学”直接招个洋校长来试试。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