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资源不是利益交换的筹码

2010年03月08日 10:49   来源:中国网   叶祝颐
    “清华大学也很缺钱!”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日前语出惊人,称自己“就像丐帮帮主,得到处找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的说法更“雷人”:“有些专家认为金钱不能打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谁要是给我500万,我绝对降他20分录取。100万留在自己学校,400万可以捐给其他学校……”(3月7日《天府早报》)

    “清华大学很缺钱”,其他学校的日子怎么过啊?顾秉林校长如此哭穷不是矫情吗?不过,相比之下,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说法更“雷人”。学校适当降分录取富人子女,多收富人的钱除了发展自己的学校以外,还捐给其他学校。“劫富济贫”,如此超前思想多好啊。应该说,刘长铭校长此番说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笔者注意到,刘长铭受到了舆论的批评。事实上,不止刘长铭如是说,中国首善陈光标也提出过类似建议。尽管大家很欣赏陈光标的慈善理念,但是并不赞同降分录取富家子弟的建议。降分录取富家子弟的想法虽好,但容易伤害穷人的感情,而且突破了公平正义的底线。

    老实说,在现代商品社会,经营者高价卖服务,消费者花钱买服务,无可厚非。关键是这些活动必须遵守既定游戏规则与公平正义底线。打个比方,你如果有钱,可以选择到五星级酒店消费,享受美味佳肴和贵宾服务。你如果囊中羞涩,只能选择在小饭馆打牙祭。大家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决定上什么样档次的地方消费。星级酒店因为多付出服务成本、饭菜成本,多收费用。小饭馆饭菜质量与服务水平差一些,收费自然较少。客人们各取所需、互不影响,倒无可厚非。

    表面上看,富人子弟花钱买名牌学校通行证,与消费者高价购买贵宾服务有点类似。其实不然。教育资源分配与其他服务行业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名牌学校属于公共教育资源,并非私人资产,没有经过纳税人同意,学校无权自定违背社会公平的录取游戏规则。虽说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以分数论英雄也不是教育的本意。但是我们也看到,高考制度、中考制度,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才选拔原则,也是目前最为公平的手段之一。

    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语境下,考试本身就是一场十分残酷的竞争,百姓一直对教育公平充满期待,对不公平的教育现象早有微词。对富人子弟凭金钱多寡降分录取,实质是对穷人子女上学权利的剥夺,对公共资源的蚕食,这不仅影响到普罗大众的朴素感情,更是突破了教育公平底线。富家子弟可以凭财富享受降分特权,难道穷人孩子就活该忍受教育不公?这势必会加深百姓对教育公平的怀疑空间,不利于和谐教育的发展,而且教育谄媚财富也会在年轻人心里种下社会不公的种子。教育确实需要钱,穷人孩子确实需要帮助。但是“缺钱”不能“病急乱投医”,以牺牲教育公平为代价,叫卖公共教育资源,把穷人孩子挡在优质教育门外。

    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贫穷不是学生的过错。穷孩子本来因为贫穷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降分录取富人子弟,让富人孩子凭借父辈财富享受降分特权,剥夺穷人孩子的升学权利,岂不让穷孩子的竞争起跑线愈来愈远?拿分数与金钱做交换,不仅容易让富家子弟产生财富优越感,也会给穷人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如此凭财富降分录取学生,与花钱买文凭、买特权何异?而且,那些真正遵纪守法、道德修养高的富人,可能会对超越社会公平底线的特权招生条款“不以为荣,反以为耻”。

    更可怕的是,按照富人子弟降分录取的劫富济贫逻辑推算下去,是否意味着水电气、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行业都可以理直气壮地高价给富人提供特权服务,罔顾百姓利益呢?在我看来,即使要劫富济贫,也应该通过税收杠杆来实现,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拿公共资源做利益交换的筹码。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