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一如既往,在3月初召开了。有人说,这是全国人民的重大节日。
长平曾在《南方周末》撰名为《“两会”是什么节日》的文章,指出,强化“两会”是节日的固有观念,那是一个错误。
窃以为,确实!
节日意在庆贺,而“两会”要关注与议论的是民生艰辛甚或“民不聊生”的沉重话题(诸如今年“近半政协提案剑指高房价”),何庆之有?
唯如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才会在“两会”前夕的2月27日下午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与广大网民交流,倾听底层民意。
这实在是好事,天大的好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的创造国来说。
只是,在庆幸“观人风”传统得以发扬光大的同时,总有点别扭的感觉。
有一种推理,不那么合理!
当有网友问温总理“2009年房价涨得有些离谱,2010年高房价的问题是否会缓解”的问题时,温家宝表示:“群众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因为我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
温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看过“5·12”汶川大地震连续报道的人都会有合乎民心的唯一正确答案——一个慈祥、善良,正直,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老人。
但从媒体的话语“转述”中似乎听出了不应该是温家宝“与民同忧”原意的“喉舌”画外音——温总理当年也“蜗居”,不要说你……“滋味”是难受的……一步不能登天,改善总得有过程……不要心急,慢慢来……
“喉舌”的“引导”威力是神奇的,这不——3月1日上午,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楼小东作客浙江在线“问政零距离”栏目,就“严格国土资源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楼厅长亦笑言,他也感受过“蜗居”的滋味。
真是“英雄‘蜗居’,所见略同”。
据说,截至访谈结束,浙江在线直播专题页面访问量达到14.92万人次(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受众人数一定会多N倍),想来不少善良的网民是一定会对比之际对自己顾“小家”而不顾“大家”的言论汗颜不已的。
众所周知,讲究“同一律”——“甲是甲”或“甲等于甲”,应该是逻辑推理的基本要求之一。
温家宝生于1942年9月,“彼”之“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段为1949年9月至1961年9月(如果小学5年制的话,是1960年9月),即建国初期至举国将陷入三年困难期之时段,与“此”之改革开放30年经济腾飞之时段,从“思维对象的同一、概念的同一、判断的同一”的逻辑学层面上看,“此一时,彼一时”抑或“此一地,彼一地”也。
把国家贫弱不振人人平等“贫穷”的“蜗居”时代与国家和平崛起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蜗居”时代相提并论,属于低等逻辑错误,要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推理不合理,却能不知不觉中理直气壮,在当下颇时髦。
经常会有这样的逻辑“对抗”:
张三(趾高气昂):“现在真不错,你这话亏得现在说,要是在以前,早就打成反革命了!”
李四(低三下四):“以前专制以言治罪是不人道的,现在民主多了,但你不能用以前的专制来替现在民主进程缓慢寻找‘攘鸡’的歪理。”
时髦之逻辑生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心理状态:“徘徊”于老眼光与新眼光、老方法与新方法、老制度与新制度之间,不能自拔;不体制改革“死路一条”,体制改革又瞻前顾后唯恐伤及自身面子甚或利益。
推理不合理偏要推理的“衍生物”每每令人匪夷所思:“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去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些数据再次赤裸裸地挑衅着人们的日常观感。比如‘蜗居’族敏感的房价涨幅——去年房价涨幅为1.5%。顿时,质疑遍野:‘小数点明显放错位置了’!”
“房价被拉低,公权力掩耳盗铃”,这是合草根之理而不合官家之理的不为“和谐”而“推理”的科学推理。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