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27日下午与网民在线交流,在谈到房价问题时,温家宝说,“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并称小时候一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他说,我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2月28日《新京报》)
房价问题不但总理高度关注,每年也是“两会”热议的焦点。我以为今年全国“两会”对于房价的讨论还要升温,理由有三点:一是2009年房价涨幅被认为是,启动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二是“蜗居”现象引发人们对居住权的广泛关注;三是总理在“两会”前承诺管好房价,能激起代表委员和公众的更多讨论。无疑,总理这次关于房价问题的公开表态,官员、学者、公众的感受各有不同。地方官员因此或有压力,学者也有自己的观察角度,而普通公众则因有无房产,收入高低等因素,观感各异。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如何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其实不缺智慧,有时缺的恰恰是信心。现在总理公开承诺管好房价,相信将有相应措施来贯彻这种决心。这无疑给了公众信心。也大概因为温总理有过“蜗居”经历,所以也能引起不少人共鸣。客观说,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国人都有“蜗居”经历,可为什么与开发商一起哄抬房价的官员、专家,却常常忘记自己的“蜗居”生活呢?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任何一国政府要管好房价都不容易。这也给政府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恰到好处地管理房价,让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从此角度来说,管好房价让各方都满意也是一件苦差事。
在世界经济面临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境下,要想经济继续高增长,房地产还要发挥推动作用。既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又要照顾经济增长以及不少人改善住房的愿望,调控楼市就需要高超的艺术。无论对监管者,还是对公众而言,都有可能品尝到调控楼市的酸甜苦辣。
文/冯海宁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