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考公平,无须人大表决“裸考”

2010年03月03日 14:2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高考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裸”就能解决的。由全国两会来表决一次考试该怎么考,无可操作性,也没有多大必要

  在教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之际,高考改革的呼声再起。媒体一项调查显示,77.2%的人认同高考回归“裸考”,不赞同“裸考”的只有9.8%。联系到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77.9%的人表示,高考要不要“裸考”需要经过人大表决。(3月2日《中国青年报》)而对照纲要为高考改革确定的方向,改变“一考定终身”、探索“多元录取机制”,二者在方向上出现较大分歧。

  一边痛批分数至上、素质教育不张,一边主张“裸考”,鼓吹分数最公平,看起来相当纠结。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教育改革难度之大,取得共识不易。

  公众对“裸考”高度认同的背后,是对高考公平的强烈呼唤。对教育公平的吁求,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是,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还肩负着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钱学森所说“杰出人才”的重任。因此,就有必要给所谓超长生、偏才怪才留一条通道,既是给高校以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尊重个性人才的发展。同时,对一些教育欠发达、边远的少数民族考生,国家从政策方面对招生予以倾斜,也是一种公正。

  其实高考公平和选拔优秀人才并非天然对立,有我没你。好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二者兼顾。高考加分设计的初衷,也可以看作对分数至上的一种纠偏。事实上,公众痛恨的,不是自主招生,也不是合理的加分,而是特权不受约束引发的舞弊、造假。

  地域发展有先后、教育条件有好坏,给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加分,只要不是伪造的假民族身份,可能更趋近于实质公平。事实上,公众对此也充分理解。

  公众真正不理解的是“反向倾斜”。比如,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日前撰文说,河南省有近1亿人口,每年高中毕业人数96万,能够到省外去学习的只有6000人,北大、清华在全国招生指标是8.3‰,在河南却是0.1‰。当地学生动情地说,高考对全国考生是走独木桥,对我们省的考生则是走钢丝绳。就算大家都“裸考”,某些大城市的孩子,相对于河南考生来说,还没考就先“加”了近100分。对一个省近百万考生而言,该是多大的集体不公?

  对此,参与纲要制定的前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就建议,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应该强制性地规定接收农村学生、贫困家庭学生的比例。事实上,美国包括常春藤这样的私立学校,一般都会规定招收贫困家庭的孩子、黑人的以及拉美裔、亚裔的孩子。哪怕会被认为是新的“行政化”,她也认为这种行政化是应该的,因为是为促进公平。(3月2日《新京报》)

  要纾解公众的公平焦虑,首先应搞清楚,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公平,什么是对高考公平最大的伤害。高考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裸”就能解决的。由全国两会来表决一次考试该怎么考,无可操作性,也没有多大必要。

  当然,两会作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舞台,避不开公众最强烈的关切。代表委员对教育问题发言,核心应该围绕教改方向如何确定,如何保障教育投入,如何从制度上推进教育公平。比如,去年两会期间,为改变高考招生严重的地域不公,河南代表团一些代表对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批评案”。这样依法履行权力的建言和监督,其实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