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回大学丢失的灵魂

2010年02月03日 07:08   来源:西安晚报   熊丙奇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6日上午在听取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位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深有感触地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2月2日新华社)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早明确提出并采取行动,是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此后,我国推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

  从1999年起到现在,“985工程”已经实施了11年,位列“985”建设行列的高校已经达到43所。在“985”工程推出11年后,温总理指出大学的功利化是“要命”的问题,以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值得引起高等教育界的深刻反思。

  是什么导致大学的功利化?过去10多年间,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采取了两大战略,一是将重点建设的大学列入“985工程”,给予这些学校重点投入,同时给予这些学校更高的地位——有31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中被提升为副部级干部;二是学校制订数量攻略,采取时间表法,各校均设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时间表,比如,清华在2010年,北大在2015年,浙大在2017年“预计”建成世界一流,为了“尽快”达到目标,不少大学给教授下指标,要求每年写多少论文、做多少课题、搞多少经费。

  从中,我们所见的一是钱、二是官,三是数字。这也正是当前大学领导和教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谁的课题钱多(资源多),谁的官做得大(是处级还是厅级),谁产出的论文多、专利多。一流大学建设工程,在一些学校变为抢资源、争官位、搞政绩。这就是温总理所指出的“要命”的问题。

  对少数大学重点投资没有错,很多发达国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也采取这种办法,但是,给予这些重点建设的大学提升行政级别,值得商榷。

  这不但让大学处于不平等竞争,也加重了大学的行政化色彩,大学行政机构日益臃肿不说,大学的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导向,也转为官场价值导向。

  要想让大学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可取的选择是大学去官化、去行政化,这其实是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回归。

  对于我国的大学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基本的现代大学制度,具体来说,就是没有办学自主权,大学听行政命令办学,其结局自然是千校一面;没有学术自治,学术资源的配置、学术评价由行政主导,难有独立的思考;没有教授治校,大学的办学很难坚持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没有学生自治,受教育者的权益难以得到尊重和维护,学校也就没有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的竞争压力。

  过去10多年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却离世界一流大学渐行渐远,有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呼声高涨,包括取消大学行政级别、探索建立大学理事会制度、推行学术权与行政权分离。希望温总理的话,能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带来新的气象,突破多年困扰大学发展的困境。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