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上学而进京打工”不是洪水猛兽

2010年01月26日 07: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胡印斌

  北京市人大代表李敬24日在北京两会上提出,北京学校向打工子弟敞开应有度。他认为:进京打工人员“之前进京为北京服务,孩子没人带,所以带到北京;现在则是因为进京上学不用花钱,为孩子上学而进京务工。”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也认为,北京的学校无度接收打工子弟会形成“洼地”效应,教育办得越好、越是免费,来的人员就越多。(《新京报》1月25日)

  实际上,早在2008年,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门的一位领导就开始担忧:“我们把这些孩子安置得越好,就可能有越多的孩子涌入我们这个城市,可一个城市到底能容纳多少外来孩子呢?”(《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8日)据说,当时在进京农民工中间出现了一种“择城”现象,特别是距离北京比较近的河北等地,进京打工者纷纷把农村的孩子带进北京,因为北京的学校“比村里的学校不知好多少倍”。可见,进京人员中间确实存在着因为向往北京高质量的教育而“择城”者。李敬代表的说法并非没有依据,只不过,有些放大了数目、夸大了危害而已。

  宏观的看,城市化席卷之下,中国农民基本上没有办法逃避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的路径。漂泊四方是他们别无选择的宿命,漂泊而又能找到可以栖息时间长一些的城市,则是他们的幸运。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也需要这个数目庞大人群来作为劳动力。回望打工者身后的村庄,则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发展停滞甚至凋敝的状态,现实如此,除了带着孩子进城,他们又能有什么样的选择?

  从流入地城市来说,其实要做的事情很多,开放公立学校,允许有条件的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等等,恰恰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抱怨打工子弟挤占了城市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首善之区,更不应该自设藩篱,将刚刚打开了一些缝隙的门以“有度”的说辞关闭。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市副市长黄卫表示“要尽可能地多接收打工人员子女入学”值得赞许。只要放宽眼界就能知道,北京市每年为外来打工子弟教育付出的亿元财政支出不会打了水漂。全国人民共建繁荣首都,而首都同样有责任在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方面出一份力。

  从流出地一方看,至少在目前的情形之下,中国农村的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好转。甚至,在一些地区会有继续下坠的可能。村落里有文化、有抱负的年轻一代纷纷出走,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这种出走带给村庄的负面影响刚刚并将继续显现。即便从现在开始加大投入、重建乡村,那也需要相当一个时期才可见效。因此,源源不断的农民携子、或者干脆进城生子的情形会不断出现。家长为了孩子上学而进北京或者别的什么大城市打工的现象,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将会越来越普遍。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