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哈尔滨市一处路面发生塌陷,造成4人坠坑,其中2人死亡。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多个城市连发地面塌陷事件,地面之下埋藏的城市安全隐患再次引发关注。专家分析,城市建设不能光顾“面子”更要注重“里子”。( 8月15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全国各地“地陷”频繁见诸报端,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和关注。城市“地陷”,往往是人为地陷,与频繁的人类活动有关,主要由城市工程建设等引发。如在道路施工后,由于回填时夯实和碾压的程度不够,存在疏松漏洞环境;如局部地区市政管线老化,渗漏水将周边土壤稀释,却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造成塌陷事故等等。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城市的街道越来越宽,高架桥如同一条条纽带穿插在城市之中。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全国人均道路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燃气使用率、全国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均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无序、不科学的规划与施工等核心问题则是制约城市基础建设与发展的诟病。
经济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建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既对立统一,又互为因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建投入时,要投入的恰如其分、投入的合情合理、投入的积极有效,既满足需要、适度超前,又厉行节约、讲求效益。
天灾我们无法左右,但人祸我们可以避免。只要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承责用心,水就不会再堵,地就不会再陷。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