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报告称,去年全国家庭现住房完全自有率为84.7%。住房类型上,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比2010年调查结果下降了8.5个百分点。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8月6日《北京日报》)
去年10月,住建部官员就曾表示,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18.7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31.6平方米。如今对比《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形势似乎很喜人:国人人均住房面积又涨了不少!值得玩味的是,面对这样一串数据,欢呼声几乎没有,质疑声却是一片。很明显,与所有“人均”、“增长”之类的调查统计数据遭受广泛质疑一样,此次住房信息数据遭网友吐槽,直接原因依然是普通阶层的逼仄现实与“华丽”数据之间的落差所致。
不过,笔者并不怀疑《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中数据的准确性,倒是怀疑这些数据的真实价值有几何。换而言之,即便这些数据都是通过科学客观的调查统计而来,但其最终所能体现出来的实际意义恐怕相当有限。举一个简单例子,某富翁有10000平方米的住房,另外9位“蚁族”寄人篱下,如果说他们人均住房面积达1000平方米,这何尝不是徒具观赏性呢?事实上,笔者所举的例子未必极端。在“很多官员一人拥有几套房”、“不少小区空置率高达八成以上”等社会语境下,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糟糕现实:一边是权贵阶层有着绝对丰裕的住房资源,另一边却是大量“蚁族”没房住或争夺保障性住房。
“人均”数据背后的“不均”,通过数据或许更能说明。社科院的一份蓝皮书上曾显示,全国85%的家庭买不起房,房价远远超出家庭收入——房价收入比(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应在3-6倍的范围,6倍以上居民购房就已非常困难,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房价比超过8倍,大大超出合理承受范围。很明显,在大部分民众购房十分困难的前提下,我国人均住房数据却依然“豪华”,这只能说明住房资源的分配存在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统计研究部门似乎一直青睐“人均”,动不动就人均收入多少、人均住房多少等。不管各方统计数据准确与否,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已达到一种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地步,却是暴露无遗。面对这样一个不该被回避的事实,若一些部门始终沉浸于“人均”数据的美好之中,又岂能不为公众所指责呢?说到底,当权贵阶层与普通阶层在资源占有量上呈现出泾渭分明之态时,任何试图让二者因“平均”而混淆或掩盖问题的统计数据,都必然被底层群体所鄙弃。
当然,笔者这么说并不是指望调查者能够一揽子解决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而是希望他们在统计数据公布时要转变思维,不能报喜不报忧。在笔者看来,调查研究应该少搞些人均,多看些差距,多看看人均背后究竟有多么不均,富翁的背后究竟有多少“负翁”,不要在人均和增长中迷失自我。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谐局面的缔造,绝不是靠表面上的乐观数据所支撑的,只有正视差距、正视问题,人们才能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邓昌发)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住房问题最好不要谈“人均”
住房面积统计还有多少人均被“省略”了?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中有多少是“被平均”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