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员工持股计划,别成少数人利好多数人利空

2012年08月06日 10: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据媒体报道,证监会5日公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即将开闸。业内表示,《暂行办法》对上市公司适时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制度保障,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凝聚力,同时为员工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带来更多机会,进而为股东价值的全面提升创造条件。

    员工持股计划指上市公司根据员工意愿,将应付员工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的一部分委托资产管理机构管理,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本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股份权益按约定分配给员工的制度安排。在股市持续低迷、人心涣散的情况下,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与手段,而且风险相对较小,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时机。如果能够通过相关法规和政策,推动一批上市公司推出更大规模的员工持股计划,不仅能对股市产生提振作用,增强活力和人气,而且能通过公司员工对股票的买卖,向投资者及时、有效、明确地传递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相关信息,从而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更重要的,通过投资者对公司生产经营状况的密切关注以及全方位监督,能促进资本市场更健康地发展。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这个闸如何打开?

    看得出来,这个征求意见稿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条条款款,无不凝聚着有关部门的智慧和良苦用心,应该说是一部较为可行的管理办法。譬如就员工加入持股计划而言,公司应当充分尊重员工意愿,不能强制摊派;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和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员工持股计划时,必须避开公司股票价格的敏感期,全面加强内幕信息管理,从源头上防范任何人利用员工持股计划从事内幕交易;员工持股计划采用选任第三方机构的管理方式,由当事人选择,将员工持股计划委托给合格的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等等。这些都为员工持股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但是,同任何管理办法一样,《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得再好再完善,也不过是纸上功夫,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首先,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推出,利好不少,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鉴于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管机制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对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尚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员工持股计划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可能引发一些新风险,如暗箱操作、内幕交易、虚假信息等。改革不可能没有风险,也不可能不出现矛盾和冲突。关键在于,要对风险有足够的估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对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能有预判,从而增强信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点,把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消弭在萌芽状态。否则,少数人的利好,就可能变成多数人的利空。这里还需注意的是,随着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投资者参与度的提高,问题和矛盾也会相应增多。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企业效益下滑,不仅使上市公司的运行质量出现了下降,而且员工的积极性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必须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据统计,我国当前共有285家上市公司推出过股权激励计划,涉及37亿股,平均约占公司总股本的3%,但这些股权激励计划主要针对公司高管层,针对普通员工的持股计划较为鲜见。员工持股,虽然可以使这种“结构”得到改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股票上市以后,持股人的成本差距巨大。一些不接受市场价格的购买者,只要有门道,就可以买到大量低于市场价格的股票,有的不但低于市场价格,并且还远远低于股票票面价值。如果上市公司员工在二级市场买进股票持股,市场上的股民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他们以不公开的内部价格买进股票,按照市场价格体现价值,则是对市场上股民的掠夺。因此,希望证监会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充分听取股民和社会意见及建议,要把握公平公正尺度。不仅要把员工个人利益和公司发展捆绑在一起,而且更要把市场上的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员工持股计划只是让员工自身和上市公司发财,众多散户、股东还是利空,那么这个“计划”不要也罢!(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董少鹏: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股市预期


员工持股计划的四大意义


郭树清:良好的公司治理与成熟的资本市场互为前提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