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英媒:反省"丑陋心态"质疑中国选手

2012年08月07日 08:48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2日文章,原题:我们英国人为什么视中国运动员为作弊者、怪人和机器人?为什么抨击中国对我们英国人来说是如此自然的事?本届奥运会开幕不到一周时间,我们已有了中伤16岁的泳坛超级明星叶诗文的评论。我们也做了有关中国“残忍训练工厂”的报道。我们亲眼见到,在中国顶尖羽毛球女运动员被取消参赛资格后,媒体涌现出来的幸灾乐祸。

  观察人士以一种混杂着嫉妒和无知的丑陋心态看待中国人,怀疑他们获得这么多枚奖牌的能力,并对他们心无旁骛地投入训练和追求卓越感到厌恶。这是我们把中国人视为异类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们仍忠实捍卫着我们这些愈发走向失败主义的英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已背弃的价值观,即全心投入和决意取胜。

  来看看有关中国奥运训练制度的那些着实令人震惊的讨论吧。《每日镜报》告诉我们,中国使用“几近折磨的训练方式”。中国的奥运体系是“价值5亿英镑的官僚机器”,显然是为了“大批炮制”奥运选手及“确保中国在世界体育界中的优势地位”。该报称,中国运动员一直“像机器人一样被从冷漠的人体生产线上制造出来”。

  这类报道不仅反映出(西方)对远东民族所抱有的种族主义看法,同时也流露出我们自己对催促年轻人表现优异—————即向年轻人施压以便让他们出类拔萃—————的观念深感不适。我们本身不愿像过去那样要求年轻人,不愿对他们“寄予厚望”,这让我们惊恐地看待向孩子施压的中国人!中国人并没“折磨”他们伟大的未来运动之星———一切只是因为我们这些自负的英国人如今把纪律和历练视为折磨。

  再来看看有关东方国家的羽毛球选手作弊的讨论。这些女选手的行为真的如此不可思议吗?对运动员来说,在奥运会最开始的几轮初赛中保存实力或利用能确保在后来的比赛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策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过,英国公学运动场上那种追求卓越和期望的精神给了他灵感。但是,如今这种精神已在英国无处可寻了。而中国存有这种精神。就此打住吧。要么就行动起来,尝试在英国国内重新发现和推广这样的精神。不过,请不要再把中国人当成作弊者、怪人和机器人来对待。(作者布伦丹-奥尼尔)

 

相关评论:

 

北京晚报:中国羽毛球“消极比赛”就是“坑爹”

 

国际自盟:申诉里的傲慢与偏见

 

无端质疑叶诗文 “酸葡萄心理”要不得

 

京华时报:某些机构双重标准有违奥林匹克精神

 

伦敦奥运为何对中国“选择性失明”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