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
2012年07月30日 06:46   来源:光明日报   

  走什么道路,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朝什么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本质特征,牢牢把握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回顾历史,放眼世界,不难发现,西方大国的发展,大多通过对内剥削、对外掠夺乃至发动侵略战争实现。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某个时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对于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这两条道路都不能仿效。要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只能另辟新路,以实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艰辛探索、反复比较才开辟出来的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披荆斩棘、开拓创新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工作中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征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科学的最终标准,也是衡量发展道路是否正确的根本尺度。中国共产党9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60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举世瞩目的成就,都从不同层面体现和验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十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更显珍贵。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曲折发展,我们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今天,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与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陷入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我们决不能回到封闭僵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邪路,只能走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道路。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大对这条道路作出科学界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界定包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关键要素。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根本任务是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目的;总体布局是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形式。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面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和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中国大地,适应时代潮流的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及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从指导思想渊源上讲,作为这条道路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从现实基础来看,这条道路是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以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刻总结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条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产生的奇迹和优势,不仅得到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而且受到国外许多有识之士的称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已经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统一性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由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人口多,耕地少,发展不平衡,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同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越南、古巴等国的社会主义,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例如,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以及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和政治智慧,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是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它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因而超出一国的范围对世界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到本世纪中叶,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国民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的时候,“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代不断进步,实践没有停滞,创新永无止境。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和实践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和实施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伟大的实践催生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又指导实践的创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贯彻落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沿海到内地,从江南到塞北,从城市到乡村,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科学发展的浪潮,一个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互动和永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发展道路的轮廓和美好远景,逐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这些具体道路,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在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方面迈出新步伐。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万里长征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将是更大的考验,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更艰巨,工作更伟大。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再一次勾画了我国未来5年和相当长时期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高度,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执笔:罗文东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