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而法治正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网络环境必须长抓不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向网络“黑嘴”亮剑,让其闭嘴。以网络空间之治,换营商环境之优,企业不担心网络上的“暗枪冷箭”,才能放心经营、安心发展。
“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网络“黑嘴”的“毒流量”生意做得有多大,惩罚就来得有多快。
近期,国家网信办深入组织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指导网站平台加强网上涉企信息内容管理,依法依约处置了一批侵犯企业、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释放出重拳整治的强烈信号。
“恶意解读某饮用水企业股权结构、产品包装图案,散布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抹黑诋毁企业形象”“蓄意对某信息科技公司年度财务报表进行负面解读,借机胁迫要求签订商业合作协议”“歪曲捏造事实、恶意诋毁某品牌汽车质量和该汽车企业、创始人形象声誉”……一件件被曝光的典型案例触目惊心,发人深思。
“满嘴都是正义,心里全是生意”,这句话用来形容网络“黑嘴”再恰当不过。通过散布谣言、歪曲解读、恶意诋毁来牟取非法利益,是这些“黑嘴”账号的共同特征。梳理各地发布的相关案例可以发现,遭遇网络“黑嘴”的企业尤以民营企业居多。在信息不对称的网络环境下,“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兴风作浪,而受害的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应对,就算一再自证清白,也难以彻底消除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影响正常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依法持续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