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不应成为企业招聘“硬杠杠”

2024-06-18 16: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近日,不少求职者在网络上抱怨,意向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而被“一票否决”。

  性格测试真能筛选求职者吗?

  性格测试作为一种心理测试工具,旨在通过一系列标准化问题,对测试者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进行评估和分类。在企业招聘中引入性格测试,初衷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求职者的心理素质,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特定岗位。然而,这种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却饱受争议。【详细

  以MBTI为例,这是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一种人格测试。虽有着心理学理论背景,但其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MBTI类型与各种工作表现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弱,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就像一个人喜欢思考但并不等于善于思考。【详细

  性格测试不应成企业招聘“硬杠杠”

  对用人单位来说,“一测定终身”极可能就此错过“最合适的人”。现实生活中,求职者被性格测试“误杀”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若是求职者摸清了性格测试的套路,在回答问题时“投其所好”,这样的测试结果有多少参考价值?【详细

  测试终究是测试,仅能反映回答者的短期心理状态,长远来看,人的性格可能因信息获取、工作环境、人生经历等情况有所转变。想靠一份问卷就摸清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甚至用以筛选求职者,着实不够客观合理。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条条框框限制求职者平等就业。退一步讲,即便用人单位将性格测试作为考核的一环,也应慎重考虑,确保公平公正,而非“一票否决”。【详细

  要多关注求职者的个人能力

  招聘用工并非“一锤子买卖”,工作技能才是决定能否长期共事的关键。用人单位想要招揽能人志士,还应在招聘过程中综合考虑候选人的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工作技能等多个方面,将目光聚焦到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上。【详细

  有些岗位需要热情交流、做好推广,有些岗位需要“板凳坐冷”、苦心孤诣。用人单位给予求职者更多选择权、话语权,完善岗位之间的流动机制,方能最大限度弥合用人需求与求职者个性之间的矛盾。【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燕赵晚报、羊城晚报)

  V视角:

  @嘣蹦嘣:研究一下,作弊很容易,这个测试不是让你说实话的,得选迎合公司的答案。

  @木须肉:又一个“不要你”的理由出来了。

  @樱花雨祭酒:凡是要求做测试的公司,我不去。

  @嗷呜一口猫猫宁:幸好老板不信血型、星座、算命、摸骨,不然都得安排一套。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用人单位为了提高岗位匹配度采用性格测试无可厚非,但个别用人单位以此结果来“一锤定音”,属实不靠谱,更涉嫌就业歧视。性格匹配,只是人们在选择伴侣、职业等时的一个参数,远没有重要到决定一切的程度。企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用人单位为自身计,也应提供公平合理的招聘环境,从而选贤与能。对求职者来说,如果就业过程中遇到了此类“一票否决”式的处境,不妨积极主动维权,让这样的用人单位也被“一票否决”。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性格测试不应成为企业招聘“硬杠杠”

2024年06月18日 16: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近日,不少求职者在网络上抱怨,意向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而被“一票否决”。

  性格测试真能筛选求职者吗?

  性格测试作为一种心理测试工具,旨在通过一系列标准化问题,对测试者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进行评估和分类。在企业招聘中引入性格测试,初衷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求职者的心理素质,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特定岗位。然而,这种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却饱受争议。【详细

  以MBTI为例,这是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一种人格测试。虽有着心理学理论背景,但其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MBTI类型与各种工作表现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弱,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就像一个人喜欢思考但并不等于善于思考。【详细

  性格测试不应成企业招聘“硬杠杠”

  对用人单位来说,“一测定终身”极可能就此错过“最合适的人”。现实生活中,求职者被性格测试“误杀”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若是求职者摸清了性格测试的套路,在回答问题时“投其所好”,这样的测试结果有多少参考价值?【详细

  测试终究是测试,仅能反映回答者的短期心理状态,长远来看,人的性格可能因信息获取、工作环境、人生经历等情况有所转变。想靠一份问卷就摸清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甚至用以筛选求职者,着实不够客观合理。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条条框框限制求职者平等就业。退一步讲,即便用人单位将性格测试作为考核的一环,也应慎重考虑,确保公平公正,而非“一票否决”。【详细

  要多关注求职者的个人能力

  招聘用工并非“一锤子买卖”,工作技能才是决定能否长期共事的关键。用人单位想要招揽能人志士,还应在招聘过程中综合考虑候选人的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工作技能等多个方面,将目光聚焦到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上。【详细

  有些岗位需要热情交流、做好推广,有些岗位需要“板凳坐冷”、苦心孤诣。用人单位给予求职者更多选择权、话语权,完善岗位之间的流动机制,方能最大限度弥合用人需求与求职者个性之间的矛盾。【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燕赵晚报、羊城晚报)

  V视角:

  @嘣蹦嘣:研究一下,作弊很容易,这个测试不是让你说实话的,得选迎合公司的答案。

  @木须肉:又一个“不要你”的理由出来了。

  @樱花雨祭酒:凡是要求做测试的公司,我不去。

  @嗷呜一口猫猫宁:幸好老板不信血型、星座、算命、摸骨,不然都得安排一套。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用人单位为了提高岗位匹配度采用性格测试无可厚非,但个别用人单位以此结果来“一锤定音”,属实不靠谱,更涉嫌就业歧视。性格匹配,只是人们在选择伴侣、职业等时的一个参数,远没有重要到决定一切的程度。企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用人单位为自身计,也应提供公平合理的招聘环境,从而选贤与能。对求职者来说,如果就业过程中遇到了此类“一票否决”式的处境,不妨积极主动维权,让这样的用人单位也被“一票否决”。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