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一些企业将性格测试作为招聘门槛的情况,有的求职者认为其存在不科学之处,甚至可能成为就业歧视的“新马甲”。对此,专业人士认为,考察求职者是否适合岗位应多角度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可能仅反映测试者短时状态,企业招聘时不宜将其作为决定因素。(6月17日《工人日报》)
据悉,性格测试在招聘中越来越常见。MBTI、卡特尔16PF、PDP、九型人格等性格测试在职场招聘中频频出现,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在面试中加入相关内容,甚至在岗位调整和晋升时也会用到,有企业还提出性格测试不通过一年内不能再投简历的要求。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在招聘人数较多、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性格测试可以作为一种快速筛选的“通用语言”。
性格测试靠谱吗?这无疑值得追问。以MBTI为例,是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一种人格测试。虽有着心理学理论背景,但其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MBTI类型与各种工作表现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弱,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就像一个人偏好思考并不等于善于思考。文学性表述与经过实践检验的心理科学有一定差距。
上述可见,性格测试不宜作为招聘决定因素。其结果可娱乐不可当真。于企业当认识到此。更何况,诚如此前有媒体指出,一场入职前的性格测试,不亚于一场小型笔试,大家逐渐“摸清”了企业想要的“正确答案”,即使与自己的真实感受相悖,也依然会为了通过这场测试,塑造一个企业想要的形象。于此,企业将性格测试结果判定能否入职的条件,对企业自身和求职者均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