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应是内视而非歧视

2024-06-18 07:11 来源:南方日报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近日,不少求职者在网络上抱怨,意向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而被“一票否决”,错失心仪岗位。

  性格测试真能做到精准匹配人才模型、筛选求职者吗?以MBTI、卡特尔16PF、九型人格为代表的各类性格测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很火,被许多人看作是一次“自我窥视”的体验,有助于充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为当下以及未来的人生道路做好规划。更有部分机构做起了相关生意,为企业和个人制作有针对性的量表,提供专业的测试和解析服务。

  不可否认,性格测试通过创设情境的手段,实现了抽象概念的量化和操作化,“内向外向”“理性感性”“实感直觉”等评判维度确实有其现实意义,也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测试终究是测试,仅能反映回答者的短期心理状态,长远来看,人的性格可能因信息获取、工作环境、人生经历等情况有所转变。想靠一份问卷就摸清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甚至用以筛选求职者,着实不够客观合理。

  从量表本身来看,尽管大多设置重复设问、反向计分和纠偏选项,但实际“测谎”效果有限,网络上甚至有人开设培训、分享攻略、收集考题,就是为了“人为制造”理想中的性格。试问,这些“违心”的答案,真的值得信任吗?从公司的招聘倾向来看,许多求职者表示大公司都喜欢要“E人”(外向的人)、善于合作交流的人,然而职场上、生活中,哪里找来这么多时刻保持积极活泼的员工?更何况,平时内向不等于不善合作,许多“I人”(内向的人)在职场上也有着干练的另一面。

  性格测试不能成为职场歧视的“新马甲”,人才选拔也不该是“讨老板喜欢”。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条条框框限制求职者平等就业,公司必须证明性格测试是基于合理的工作需求方可开展。退一步讲,即便将其作为考核的一环,也应慎重考虑,确保公平公正,而非“一票否决”。

  深入思考,各类职场歧视一定程度上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地位不平等有关。有些岗位需要热情交流、做好推广;有些岗位需要“板凳坐冷”、苦心孤诣。挖掘并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岗位,完善岗位之间的流动机制,给予求职者更多选择权、话语权,方能最大限度弥合用人需求与求职者个性之间的矛盾,守护好求职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性格测试应是内视而非歧视

2024年06月18日 07:11   来源:南方日报   默 达

  “3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近日,不少求职者在网络上抱怨,意向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做性格测试,不少人因测试结果不合格而被“一票否决”,错失心仪岗位。

  性格测试真能做到精准匹配人才模型、筛选求职者吗?以MBTI、卡特尔16PF、九型人格为代表的各类性格测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很火,被许多人看作是一次“自我窥视”的体验,有助于充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为当下以及未来的人生道路做好规划。更有部分机构做起了相关生意,为企业和个人制作有针对性的量表,提供专业的测试和解析服务。

  不可否认,性格测试通过创设情境的手段,实现了抽象概念的量化和操作化,“内向外向”“理性感性”“实感直觉”等评判维度确实有其现实意义,也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测试终究是测试,仅能反映回答者的短期心理状态,长远来看,人的性格可能因信息获取、工作环境、人生经历等情况有所转变。想靠一份问卷就摸清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甚至用以筛选求职者,着实不够客观合理。

  从量表本身来看,尽管大多设置重复设问、反向计分和纠偏选项,但实际“测谎”效果有限,网络上甚至有人开设培训、分享攻略、收集考题,就是为了“人为制造”理想中的性格。试问,这些“违心”的答案,真的值得信任吗?从公司的招聘倾向来看,许多求职者表示大公司都喜欢要“E人”(外向的人)、善于合作交流的人,然而职场上、生活中,哪里找来这么多时刻保持积极活泼的员工?更何况,平时内向不等于不善合作,许多“I人”(内向的人)在职场上也有着干练的另一面。

  性格测试不能成为职场歧视的“新马甲”,人才选拔也不该是“讨老板喜欢”。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条条框框限制求职者平等就业,公司必须证明性格测试是基于合理的工作需求方可开展。退一步讲,即便将其作为考核的一环,也应慎重考虑,确保公平公正,而非“一票否决”。

  深入思考,各类职场歧视一定程度上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地位不平等有关。有些岗位需要热情交流、做好推广;有些岗位需要“板凳坐冷”、苦心孤诣。挖掘并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岗位,完善岗位之间的流动机制,给予求职者更多选择权、话语权,方能最大限度弥合用人需求与求职者个性之间的矛盾,守护好求职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