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家政兴农,大有可为。期待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通过从事家政服务增收致富,更多消费者也能从中受益,享受到更加满意的家政服务。
家政服务是朝阳产业,也是民生工程。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25项具体措施,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数据显示,家政服务业从业人数超过3000万,其中约90%的人员来自农村地区。母婴护理、养老照护、收纳、保洁……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蓬勃发展,为劳动者尤其是农村劳动者提供了新机遇。应当看到,家政服务业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契合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离不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方案》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
要让家政更好兴农,首先得解决农村劳动力“出不来”的问题。一方面要促进供需对接。《方案》提出,开展生活服务招聘季活动,及时发布就业用工信息,拓展脱贫人口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渠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家政服务供给。而直播招聘就是一个好方法。据商务部统计,去年四季度以来,依托多家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家政服务招聘季”在全国各地持续进行,参与直播招聘活动的家政企业累计发布岗位14.5万个,招聘到5.6万人。
另一方面要加强品牌培育。劳务品牌成为名片,可以让从业人员就业更加稳定、收入更高、权益更有保障。以走俏京津家政市场的“河北福嫂”为例,从2021年以来,河北累计向京津输送家政人员5.3万人次,满足京津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拓宽了“福嫂”的就业空间。如今,“河北福嫂”已成为北方知名的劳务品牌。下一步,各地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规范引导,推动家政服务职业化、规模化发展,让更多有意愿从事家政服务的劳动力顺利外出就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家政兴农关键在“留得住”
家政行业需要年轻高素质人才“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