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心变了味!“支教秀”现象须整治

2024-06-12 13: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别让爱心变了味!“支教秀”现象须整治

2024年06月12日 13: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据报道,暑期将近,不少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推出支教研学项目。尽管价格不菲,项目却早已售罄,大凉山内载满孩子的大巴车一辆接着一辆,迎来送往十分热闹,甚至还有候补者排队等着捡漏儿。

  大凉山沦为公益支教的秀场

  支教团是指致力于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进行教育支援的公益组织。而研学,更多是指一种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活动。新闻里这些将支教与研学混为一谈的高价项目,显然有打着公益旗号的“伪公益”之嫌。【详细

  为孩子交钱报名的家长,未必没有识破其中的猫腻儿,但短短7天就能拿到公益时长或乡村支教调研报告,为孩子以后申请海外留学等提供证明,的确性价比很高。有的家长认为,即便没什么实际用处,让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吃吃苦、受受教育,也没什么坏处。【详细

  偏远山区不容被“卖惨式”消费

  应当看到,这些缺乏专业培训的支教团一波刚走一波又来,干扰当地正常教学秩序不说,还殃及池鱼,连累了孩子。那些被迫“出演”的孩子们,仿佛只是他们赚钱戏码里的工具人。长此以往,恐怕还会让孩子们习惯于“表演”,以博同情。【详细

  不久前,一些摆拍卖惨、虚假营销的“大凉山网红”被惩处,这为那些以卖惨来博眼球、赚流量的人敲响了警钟。偏远山区不容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卖惨式”消费,公益志愿服务也好,研学活动也罢,都呼唤更有诚意、更有意义的打开方式。【详细

  加大对支教研学活动的监督规范力度

  “大凉山+悲情”的剧本,早该扔到垃圾桶里去了。大凉山有太多原生态的特产,但追名逐利的支教志愿者、无底线蹭流量的网红,从来不是更不能成为大凉山的“特产”。研学游等生意在大凉山野蛮生长,监管要将其连根拔起,避免大凉山“原生态”受到污染。【详细

  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支教研学活动的监督规范力度,在项目审批、人员遴选培训等方面从严“过筛”,精准识别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忽视实际质量的项目。这是对项目参与者负责,也是对项目实施地的孩子们负责,更是对公益支教事业负责。【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广州日报、北京晚报)

  V视角:

  @不思念:支教时间最少半年,工作日课时不低于4小时,就可以筛掉绝大多数人了。

  @君幸食:用别人的苦难,给自己镀金?

  @私房:看到支教作秀,我就想到了某位演员。

  @星飞扬:都是一场生意。

  @她笑生花:真正想要支教,哪里都可以。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公益生意链”上,每个人似乎都在干着“有意义的事”,但这却是一场合力完成的闹剧。试问,当地孩子不知道这是在配合公益表演吗?围绕“大凉山”,这种依靠卖惨、虚假营销的风气,该刹住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