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支教岂能成研学生意

2024-06-12 07:37 来源:北京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公益支教岂能成研学生意

2024年06月12日 07:37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海报上,皮肤黝黑、头发凌乱的孩子,张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旁边赫然印着几个大字,“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据报道,暑期将近,不少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推出支教研学项目。尽管价格不菲,项目却早已售罄,大凉山内载满孩子的大巴车一辆接着一辆,迎来送往十分热闹,甚至还有候补者排队等着捡漏儿。

  有人张罗,有人参演,大凉山竟然沦为公益支教的秀场。研学机构打着公益支教的高尚名义,盘算的却是一本万利的暴利生意:报名费张口就要上万元,可大凉山当地食宿、租借场地的费用很低,以至于一些研学支教项目的毛利率高达70%。为孩子交钱报名的家长,未必没有识破其中的猫儿腻,但想着短短7天就能拿到公益时长或乡村支教调研报告,为孩子以后申请海外留学等提供证明,性价比很高。有的家长认为,即便没什么实际用处,让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吃吃苦、受受教育,也没什么坏处。

  光“支教研学项目”这个名称,就已经露出多重破绽。说是支教,一群孩子,连教学培训都没参加过,有的还只有二三年级,能教什么?名曰研学,孩子到了大凉山,讲讲个人经历、谈谈城里生活,发个礼物合完影就走了,收获微乎其微。“想让孩子多吃苦,就去山里补一补”,研学机构的宣传语无异于自曝——支教研学,其实就是微型“城市主人公变形计”。研学机构求财心切,硬生生把当下时兴的教育名头凑在了一起。

  明明大凉山新建了乡村小学,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也从来不缺有资质的热血青年支教,但在研学机构的宣传视频里,被指使摆拍的大凉山的孩子依旧光着脚、背着柴、走山路、挖土豆;那些“被参与”此类研学项目的大凉山孩子,则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应付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支教研学团,这些景象既扭曲国家和地方扶贫工作的成果,也伤害了大凉山孩子的情感。

  将大凉山当作悲情套子,已非一日。此前,有的博主为了流量,假装给老人发钱;有的博主打着慈善的名义,直播贩售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披上研学游的外衣,无非还是利用大凉山的流量圈钱。大凉山早已脱贫,但那些靠抹黑蹭大凉山流量的人,精神上的贫困还没有脱去,挂公益做生意的无底线操作尤其卑鄙。

  “大凉山+悲情”的剧本,早该扔到垃圾桶里去了。大凉山有太多原生态的特产,但邀名逐利的支教志愿者、无底线蹭流量的网红,从来不是更不能成为大凉山的“特产”。研学游等生意在大凉山野蛮生长,监管要将其连根拔起,避免大凉山“原生态”受到污染。

  公益不是生意,支教不是指使。“悲情贩子”们,放过淳朴善良的大凉山孩子,放过纯洁干净的大凉山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