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秀”该收场了

2024-06-12 08:02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支教秀”该收场了

2024年06月12日 08:02   来源:广州日报   皇甫思逸

  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排队等捡漏。据央视网报道,一些研学机构打着“公益”名义,高价售卖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价格普遍在8000元~11000元,个别较贵的则卖到了4万元。

  支教团是指致力于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进行教育支援的公益组织。而研学,更多是指一种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于一体的校外活动。新闻里这些将支教与研学混为一谈的高价项目,显然有打着公益旗号的“伪公益”之嫌。公益支教,本可为偏远地区提供公益课堂,为提高当地教育质量作贡献。但一些研学机构只看到了其中的利益,忘了公益的本质,为了牟利,甚至对其“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毫不掩饰,大肆宣传“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等所谓的“高收益”,把大凉山变成公益支教的“秀场”。

  有人说,这是一种双赢——“尽管有人赚钱,但一定程度上这些小孩还是得到帮助了不是吗?”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地教育部门、学校未尝不知道这类支教研学项目的“含金量”,但有时考虑到项目确实会给孩子们带来一定的物质支持和外界关注,一般也不会拒绝。但要说“双赢”,恐怕还真未必。有的“支教老师”比当地学生年龄还小、短期内多个支教团的课程难以衔接、一些团体除了合影送小礼物根本不上课……这些缺乏专业培训的支教团一波刚走一波又来,干扰当地正常教学秩序不说,还殃及池鱼,连累了孩子。那些被迫“出演”的孩子们,仿佛只是他们赚钱戏码里的工具人,作为NPC(非玩家角色)推动支教“剧情”后便被忽略了。长此以往,恐怕还会让孩子们习惯于“表演”,以博同情。

  将公益活动与商业活动混为一谈、让善意被利益侵蚀,这类支教研学项目不仅损害公益活动本身的公信力,也可能让当地真正需要正视的问题被忽略。如今的大凉山,早已不是这些机构宣传视频中的模样。有不少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当地学校,补充师资力量。当然,新招聘的老师教学经验和水平有限、一些学校硬件设备不足、当地留守儿童较多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今年5月,凉山州联合宁波市开展银雁支教行动,引导当地年轻教师向银龄志愿者“拜师学艺”,通过驻校跟学、线上共研等方式助力乡村教育发展。这种做法,值得广大支教团学习。说到底,要补齐教育短板、为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注入新生力量,需要的是名副其实的公益支教,而绝不是摆拍的“支教秀”。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