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节上升的不良贷款率引发银行焦虑,催贷风暴逐级扩延,浙江民营企业又遭遇一波资金链风暴;担保圈危局之下,杭州地区600家民企近日联名上书浙江省政府,紧急求助政府帮助它们渡过因银行催贷、抽贷而面临的难关。(7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一直以来,与其他商帮相比,浙商有个最深厚的商业传统,那就是“抱团文化”。“有钱大家赚、遇冬互取暖”,是可以发挥经济运作的“乘法”效应,不少企业人士也把它视为商业精粹和经典文化。“来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伙人”,这是外界对浙商的整体印象,这种集聚效应也曾促推浙江民营经济向前发展。
当然,这种“抱团文化”现如今也给浙商带来不少负面形象,比如各地闻“团”色变的炒煤团、炒房团等等。这种“抱团文化”在企业资金链中,很容易就演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担保关系,进而形成连环担保圈。
“成也抱团,败也抱团”,全球经济风暴蔓延后,国内外多种压力造成了一起起企业倒闭潮,加上产业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阵痛加剧,为穿越“寒冬期”,象浙江这种民营制造企业高度聚集区域的不少民企,陷入了艰难求生的困境。于是,高利贷和担保圈这二种金融引资工具,如今又变成求解生存危机的无奈选择。
难关一难度,银行与担保民企曾经的“蜜月期”也就一去不复还了,银行紧锣密鼓地催贷、断贷,以及不肯续贷,联保圈的层级式危机也就扩延,乃至影响到各关联互保联保企业。担保圈的企业一旦有一家或几家出问题,担保圈这个导火线连绑一起的炸药包就有引爆的危局了。
面对如此多知名民营企业联具上书,如何拯救担保圈危局,确实考验地方政府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智慧。“该出手时就出手”,或许是地方政府层面的较好选择。
地方政府已经无法任由企业危机“蔓延”,不但银行业要受影响,一旦作保企业连环倒闭或“逃跑”,不但会波及地方经济,也给社会安定团结局面造成不小压力。
有个知名浙商研究专家黄江伟曾说过,“企业管牛,政府管熊”。这话的意思是,好景时,企业自己可以努力赚钱、好好成长;可市况不好之时,地方政府应该介入,出手救市。
关键是如何救?地方政府不能下一纸命令免了债务,这也对纳税人不负责,更有失公平。还有,救“生”而不能救“死”,对于一些无法解困的企业,或许,破产机制可能是最好的、也是最无奈的出路。
而对那些可以救“生”的企业,地方政府可以和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协调,共同谋划一个整体性方案,给企业以喘息和处理危机的时间。此外,政府也可以引导企业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已形成的债务进行重组或并购,以求降低风险隐患和负面影响。另外,企业层面也可以为了自救对原有利润作出合理让出,加强应收账款催账力度,稳定生产经营。
一味地依靠政府也不现实,企业应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自己尽可能克服自身困局。还有,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产业结构是“十二五”目标之一,企业应跟紧这个大势。
适当调节税赋,在公共项目上对民资、民企倾斜,在资金、技术上帮助转型升级,也是政府因应担保圈危局的一个好举措。给民企更好、更妥适的市场生存环境,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不懈追求,这个角色不可或缺。
民营经济,是促进浙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无数中小企业支撑着各地的主要税赋收入和就业,帮助深陷担保圈危局的民营企业纾困,也是等于帮助在地经济,地方政府应该征求各界建议,吸纳更多智慧,拿出更多的有效政策与举措,与民企共渡难关,同谋出路。(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