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半年报披露即将开始。从目前预披露的信息来看,报喜的公司占多数,但中小板和创业板也成为业绩预亏的重灾区,排在第一位的是制造业。下周,一系列经济数据将要出炉。那么,近期股市的大幅度调整,是否预示着经济企稳的会难度进一步加大呢?
笔者认为,首先,制造业的波动是在预期之中的。我们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大规模扩大投资,刺激了制造业的上升。但同时也会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盲目投资。随着国内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加之全球经济趋冷和前景不明,制造业出现回落,是在预料之中的。现在的关键是,这种回落能不能通过宏观调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说中国经济要软着陆的话,制造业也应该实现软着陆。过剩产能的消化是经济结构调整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解决。
第二,经济转型存在多重机会。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对于宏观经济何时见底的争论比较大。有人评论说,原来认为是一季度见底,后来调整为二季度,现在看来要到三季度了。笔者估计,也会有预期四季度见底的。笔者认为,现在已是转折时期了,说“黎明前的黑暗”也不是很恰当,因为情况没有那么糟。如果叫向好前的胶着期,更为准确。在7月2日央视名嘴侃财经节目直播中,笔者讲过,中国股市是处在在阳光灿烂之前的胶着期;宏观经济也是如此。拿制造业来说,我们要看到调整的一面,也要看到亮点,目前以重大装备为主轴的制造业酝酿着诸多机会:天上飞的有大飞机制造战略,海洋上游的有航母、舰船制造战略,地上跑的有高铁制造战略。一方面,满足传统消费需求的制造业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制造一些需求,包括拓展一些新的出口市场,高铁技术、船舶技术等形成消费,其中也要有一部分转为出口。
第三,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是一个前后接续的过程,“暴风雨式”和“休克式”的处理都不可取。大家都在说转轨、转型,其实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要转型,“十二五”期间要转型,“十三五”期间还要继续转型。转型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接续下去,要不断转型。时常会有人提出把转型“集中化处理”,暴风雨式的处理,休克式的处理。这两年也有类似的声音,似乎改革开放34年了,积累了大量矛盾,必须集中处置。具体到经济上,就是让它烂到底、越来越差,让它自由落体,这样就转型了。笔者对此很不赞同,无论从政府宏观管理来讲,还是从市场的主体来讲,都不会做这种选择。
中医的特点是“没病找病”,讲究调理;西医的特点是有了病再施治。我们更应当运用中医的思维和办法。我国经济转轨即使再急迫,也需要一个过程,先抓哪些事,后抓哪些事,哪些事情要迫不及待的抓,要分清层次。如果都一起抓,试图一揽子解决,很可能无法完成从传统工业化到现代工业化的转型。
下一步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资本市场,都要看两大经济板块即金融行业和房地产业,他们的局面如何至关重要。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已经显现成效,下一步在保证和支持刚需的前提下,房地产会回到或者进入到一个平稳健康发展的阶段。
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家习惯看世界时间。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经济不可能自外于全球经济。但同时,在看世界时钟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时间跟全球时间的“时间差”: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从50%到70%还有一段路要走。中国的产业发展,正是在调整当中才更能显示活力;正是在调整当中,一些过剩产能、无效产能才能被消灭掉。这样,我们才能轻装上阵,积极转轨,迎来一个灿烂的黎明。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