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华:兼顾民意 不妨推组合拳“延缓退休”

2012年07月06日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1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2日,《重庆商报》联合大渝网就“退休年龄延至65岁”话题进行了调查,截至21:30,超过9成网友反对退休年龄延至65岁。(7月3日《重庆商报》)

    在世界各国竞相讨论是否延迟退休年龄的大背景下,中国掀起的这场激烈的争论也是意料当中的事,如其他国家一样,类似的建议亦遭到国民的反对。因为政策制定者是从宏观角度、长远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国民更多的是从个人、现实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现在相关部门和网友需要做的是停止争论,冷静分析,多从对方角度思考,相互理解对方,并从中找到共同认可的办法。政府在制定方案之前,一定要通过一些客观调查,听取民意,多年以来被误解的“一意孤行”已经让民众产生了一定的不信任感。真正意义上的听取民意,只会让制定的方案更加全面,更具可操作性,也将有助于方案的顺利推行。

    相关部门及其支持者推出延迟退休年龄的理由有四:

    其一,人口老龄化加剧将导致养老金入不敷出。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

    其二,国民平均寿命延长导致养老金负担加重。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平均寿命曾增长趋势,2011年我国人均寿命已达到73.5岁;

    其三,和国际接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都提高在65岁以上了;

    其四,延长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随着农村人口转移的减少,人口红利优势在中国已逐步消失,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促使很多企业走向倒闭,通过延长退休年龄以减缓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缓解企业压力,也是支持者考虑的原因之一。

    网友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理由同样充分:担心竞争力弱的劳动力老无所依。一旦延长退休年龄,部分年龄偏大、竞争力弱的劳动者陷于脆弱境地,即丧失了工作却又一时拿不到退休金;对目前社保双轨制、提前退休制度的不满。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了网友发泄对社保双轨制、提前退休的恶习问题不满的众矢之的,有企业人员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本是同根生,贡献也相同,待遇低几倍,何以论公平”,他们认为应先解决好社保双轨制等问题再谈延迟退休;对政府管理养老金的不信任。邓州市16年前推行的这场农民养老计划遭遇到“滑铁卢”事件加重了民众对政府管理养老金的不信任感;担心过快提高退休的年龄会造成失业率的攀升。快刀斩乱麻式的延迟退休方式必将带来失业率的攀升,尤其是延迟之初的几年,市场中劳动供给量空前膨胀,而劳动需求量一般比较稳定,导致的恶果就是失业率的不断上涨,影响社会稳定。

    对支持和反对方的意见进行整理后,发现其实都是客观存在的理由,是延迟退休必须考虑的方面。折中的办法可以通过组合拳推动延迟退休的工作。

    退休年龄不可一刀切。可分两种退休年龄,一类是低退休年龄,主要针对未富先老群体。对市场中低收入群体进行详细分析,这群人可能学历较低,工龄较长,可以匹配较长的缴费年限比如以18岁参加工作,维持60岁退休,就要求缴满41年的养老保险;另一类是高退休年龄,主要针对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在市场中仍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发挥余热,为社会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

    渐进式提高退休年龄。采用渐进式提高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为防止过快的延迟退休年龄造成失业率攀升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改革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调整。

    加强与社会救助的配套实施,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实施企业年金。国民养老问题绝不仅仅是养老保险一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养老保险只是保证国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追求更高的品质,一方面国民要靠自己的投资、工作储蓄、商业保险等支付老年的开销和抵御年老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加强与社会救助的配套实施,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实施企业年金,为国民养老创造更多的保障。(王艳华)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众议:推迟退休年龄 一厢情愿还是大势所趋?

“超9成网友反对延迟退休” 民意就是国情

延迟退休年龄会导致劳动力“断代”现象

郭夏:“延迟退休”课题内容外泄意在投石问路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