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恶战”是教育急功近利恶果

2012年07月05日 07:29   来源:广州日报   复旦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储昭根

  近日,湖北十堰市一中一位老师在网上发布另一所重点、老牌名校——郧阳中学有学生跳楼的谣言,受到行政处罚。同样,石家庄市九中两位老师6月22日在赞皇中学附近进行“珍珠班”招生宣传时,遭到一伙人围攻,汽车玻璃被对方用铁链、锤子砸烂。这种罕见的生源争夺方式折射出当前中考乃至高考招生大战背后的激烈与无奈。

  从为师者的角度看,优秀的学生聪明、勤奋与反应快,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不那么费劲。但让人不明白的是,为何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甚至是名校也要投入大量资金宣传自己,有时甚至诋毁对方,以明争暗夺优秀生源呢?

  笔者认为这还是一个育人观念问题。首先,从学校方面说,优质生源是学校存在、发展的根本,是学校办学、发展的“生命线”。但问题是优秀生源可遇而不可求,与其不择手段去争夺,倒不如在学校内部来挖潜——从师德、特色、教学与学生管理上下工夫,这才算正途。

  从家长方面来说,不惜高额“赞助费”或“择校费”拼命要为子女们报上某些知名幼儿园、高知名度或升学率的中学,总以为上了名校就拿到了好大学的“敲门砖”。实际上,进了名校也未必意味着就一定能进好大学。相反,由于名校竞争激烈,在竞争中落败导致学生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例子亦是大量存在。

  更何况,就算成为高考状元也未必意味着成才。最近,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调研了1977年到2009年的32年间,包括安徽、云南等省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状元一个都没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这就说明上什么名校未必与成功有必然联系。

  近十年来频频出现的大学排名,也推动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多数情况下,优秀生源等于质量,质量就是牌子,牌子响了就意味着金钱。正是如此,原本香喷喷的名牌大学也把大量精力用于争夺优质生源取代了办学理念、管理创新、大学文化等治校方略方面的建设,那些原本优秀的人才通过失败教育之后进入社会、现实竞技场则成了“江郎”、“曾经沧海”, 不能适应现实,不能再成为各行业领军人物,这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

  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所指出的那样,阻碍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忘了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的成长”。这可以说是中国整个教育的问题。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等通识教育,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一流人才与一流的学校,也就无法阻止反复上演的资源与生源争夺大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