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喂空饷”才能堵住“吃空饷”的嘴

2012年06月28日 08:48   来源:人民网   李力言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据报道,近期四川、重庆、湖南等7个省份清理出“吃空饷”者达7万多人,如果按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公共财政要为这些“闲嘴”掏出3.5亿元至14亿元的冤枉钱。严峻的现实,再一次拉响了治理“吃空饷”的警报。

  “吃空饷”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顽疾。光今年以来,就曝光了山西省静乐县委书记杨存虎之女、山西省长子县教育局局长之子、山西省文水县原副县长“吃空饷”,以及浙江永康自曝近200人“空饷”名单等事件,日前,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区建国小学又被举报有十多名老师“吃空饷”。从林林总总的“吃空饷”事件中,人们还总结出“旷工饷”、“病假饷”、“多头饷”、“冒名饷”、“死人饷”等多种“吃法”。

  治理“吃空饷”到底难在哪里?或者,换个角度问,“吃空饷”者为何吃得那么滋润?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吃饭的嘴,必有喂饭的手。“吃空饷”也是一个“食物链”,从大量曝光个案看,没有相关监管者、审批者睁只眼闭只眼,或者行方便、打掩护,甚至上下联手、共同渔利,当事人不可能轻易吃到“空饷”,更不可能一吃就是好几年甚至上十年。正是因为存在以权谋私、利益交换、权力庇护等不良现象,无形中形成了各种“喂空饷”的潜规则,才为“吃空饷”提供了滋生土壤。

  如果从制度层面深入反思,不管是“喂”还是“吃”,都钻了制度的空子,折射出监管程序的漏洞。“吃空饷”的背后,往往是一笔人事和财务的“糊涂账”。在许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编制不透明,哪些人在编,哪些人不在编,工资支出是多少,对本单位的大多数人来说秘密,而且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过于依赖机关单位的自律,社会监督的介入不够。

  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凡是存在“吃空饷”现象的地方,一定存在公权力制约监督的空当。人事和财务管理不透明、难监督,这就为一些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提供了利用制度空当乃至打着制度旗号发“空饷”的机会,也在客观上加大了查处“吃空饷”的难度。比如,“旷工饷”、“多头饷”的存在,与停薪留职、人员借调等制度管理方面的漏洞息息相关。

  目前,查处“喂空饷”,主要靠单位自查自纠和群众举报,加大对“吃空饷”者的处罚力度,固然有一定成效。但从治根本、见长效的角度考虑,还需要正视“吃空饷”与“喂空饷”利益共同体的存在,从制度设计上推动人员编制、单位经费的透明化,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监督,不断压缩“空饷”得以产生的空间;同时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让“喂空饷”者也受到严厉惩治,从源头上遏制“空饷”利益流的泛滥,才能真正堵住“吃空饷”的嘴。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