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端午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今天,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却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流变和异化: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文化氛围日趋淡化,天价粽子粉墨登场……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6月23日春城晚报)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端午节文化显现“式微”,带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在时下物质生活日益伏渥的情况下,主要寄托于粽子、月饼、水饺、年糕等“吃物”的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失去吸引力和新鲜感并不意外;二来,西方节日文化在东方的传播,更富有现代情调和人文色彩的西方节日文化,往往更容易让年轻人记住和欣赏;价值多元化和文化欣赏层次的提升,在过去的传统节日中还包含有“娱乐活动”的一面的吸引力也在淡薄,节日和节日文化被流变异化或日趋式微,就有了现实解读和注角。
不过,在看到整体上“式微”的现实之时,对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节日文化也不必过度悲观,“挑战”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面对这样的一个文化挑战。首先要充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我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已传承绵延数千年,有着丰沛的社会土壤和最为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开放的社会环境,外来节日文化到来后可以“消灭”我们的传统节日,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根过于深、发端于民间的这份历史底蕴太过厚重,远非一些人想象的那么“浅薄”,历史上似乎也从未有一个外来文化能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其次,解决传统节日文化的式微,应采取一个积极应战的态度,切莫“高挂免战牌”。文化市场有抢占和争夺一说,文化的传播宣扬和能否深入人心,也有一个科学的方式方法问题。暂时的“式微”,说明传统节日与公众需求在某些方面有所脱节,这正是值得改进的地方。
类似于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要想牢牢占据国人节日文化主流,就离不开完成自我转型与“扬弃”,这也是积极应战的一种态度。单纯“吃粽子”来留住文化之根已经不管用了,不妨在“吃”上采取“弃”的态度,在文化内涵上采取“扬”的做法,人们会有更多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要需要传统节日来体现,如端午节期间召开开拓开展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赋予更多的民族文化因子如“爱国、奉献、敬业”等等,都是赋予传统节日新的灵魂和内涵的重要方式。
唤醒传统节日中文化的因子,不能完全靠民间自发和自觉,政府倡导和影响对于节日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值得欣喜的是,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掘保护政府方面已经开始采取诸多应对措施,如立法设置“中秋、端午、清明”为法定节假日,这就是积极作为的标志;又如对于奢侈节日之风的抵制,约束公务人员和党员干部过“廉洁节日”远离“天价”和“奢侈”,远离腐败等,都是塑造一个健康的传统节日文化肌体的表现。总之,对于传统节日文化一方面要加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必须多一份积极的“捍卫”心态,这是让传统节日文化葆有青春的前提。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