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既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顶层设计,也包含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实业领域聚集、促进产业升级和缓解实体企业经营困难的具体内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把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条件下,发展实体经济不能再走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五低四高”老路,而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应通过“增量升级”来推动“存量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面向生产、民生的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第二产业拉动的格局,实现增长的多元支撑。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在前沿领域和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促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通过空间拓展延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命周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构建与企业结构相匹配的多层次融资体系。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与民间资本过剩并存。事实上,发展实业是目的,资本是发展实业的手段,两者应统一起来,形成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前不久,国务院批准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这有助于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累经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应加快构建与企业结构相匹配、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形成多样多元、竞争有序的金融生态系统。
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业,拓宽实体企业发展空间。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和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同等重要。当前,应深化改革,营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环境。尤其应营造良好政策体制环境,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构建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释放民间投资活力。
抑制投机暴利,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发展实体经济,必须使制造业由大变强,改变“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局面。一方面,努力提高实体经济领域投资回报率,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实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实业精神的重塑与回归,着力做强实业;另一方面,坚持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不动摇,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完善金融证券市场监管,坚决遏制投机炒作行为。
缓解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继续实行以结构性减税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当前各地政府正积极给小微型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但减税力度太小。有研究表明,过去两年对小微型企业减免的税收总额为每年300亿元左右,减免额不到税收总额的5‰,收效甚微。进一步减轻小微型企业的税收负担,应加大所得税优惠,放宽费用列支标准,加快营业税改增值税步伐;对小微型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研究针对小微型企业的税收制度向税基统一、少税种、低税率的“简单税”转变;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治理乱罚款、乱评比、乱收费等问题。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使实体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大量中小企业因创新资源不足、能力不够,难以进入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落入低端竞争陷阱。当前,应从融资环境、创业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切实帮助企业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设备更新、节能减排等活动提供研发资助和税收优惠,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实施“首购”政策和“优先购买”政策,鼓励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