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严厉与否,固然重要,但执行能否到位,更为重要。如果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就不只是政策作用的问题,还有政府公信力的问题。
楼市调控,目前就正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
2007-2008年,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控。虽然那次调控在政策力度、社会环境、舆论声势等方面,与这次不可同日而语,但效果非常明显,调控时间不长,就出现了炒房者断供、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问题,房价也迅速下降了。只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让那次调控半途而废。尽管如此,社会各方面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问题在于,目前的这次调控,虽然堪称史上最严的一次,但时间过去两年多了,尚没有达到上次调控的效果。房价下降幅度不大,开发商没有出现明显的“资金链”断裂现象,炒房客也没有用断供来威胁银行。相反,市场却出现了严重低迷,以至于对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是没有想到的结果,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可它却真真切切地出现了,并且是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时期出现的。那么,是迎难而上,坚持调控不动摇,还是为应对眼前的困难,选择半途而废呢?这值得好好研究,好好把握。
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是一个“微波炉行业”,对经济的提振速度极快,只要政策允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这对于已经习惯于创造即时政绩的地方政府来说,非常喜欢,也非常擅长。可以这样说,只要政策一松动,一转向,地方发展房地产的热情就会在倾刻间爆发出来,经济增速也会很快恢复正常,并出现新一轮高涨。
问题是,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房价快速上涨、经济结构进一步不合理、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甚至不排除钢铁、水泥等原本就已经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继续扩大产能、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经济的持续下行以及楼市的一蹶不振,相关政策也在频繁调整:降准、降息、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等,这是不是政策转向的前奏呢?调控会不会就此打住甚至半途而废呢?
笔者认为,这绝不是调控的转向,而是政策的微调。就楼市调控而言,应当作出适当调整,但不能立刻转向。
事实上,即便不是经济出现了困难,楼市调控政策也已经到了需要调整和完善的时候。因为,限购、限价等行政手段的作用已经严重透支,超出市场所能承受的范围,急需要用更加有效、更加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更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如房产税、物业税、遗产与赠予税等来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调控是为了挤掉房价泡沫,改变地方政府过度使用“土地财政”的行为,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是压制正常的刚性需求。现有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像“化疗”,既抑制不正常的投资和投机行为,也限制正常的住房需求,没有使政策的作用得到最有效、最大限度的发挥。
调整和优化政策,既是“稳增长”的需要,也是楼市调控自身的需要。只是,千万不能重蹈以前的覆辙,进行“180度”的大转弯。房地产市场“伤不起”,经济也“伤不起”。
所以,坚持调控不放松的目标不会变,也不能变。变的,是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手段与办法。相信决策层是不会因为一时需要而弃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以及政府的公信力于不顾的。(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房价不可能总体下降50%
根治楼市痼疾不能单纯依靠宏观调控
房价上涨压力犹存楼市调控仍须努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