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振峰:希腊若退出”猪窝”,全球经济形势将更加凶险

2012年06月15日 06: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6月13日,英国媒体爆料称,欧债危机逐渐失去控制,德国总理默克尔有意让希腊退出欧元区。而德国《明镜》周刊预计,若希腊退出欧元区,6个灾难性后果或将出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欧元区经济损失巨大、欧元区经济衰退和企业破产、债务危机连锁反应、政治混乱导致政府难产、银行挤兑风潮引发全球银行业危机。希腊恐慌以及西班牙银行业危机正在将欧元区拖入深渊。(6月14日人民网)

    希腊和西班牙、意大利等五个国家因在欧盟中欠债率与财赤率偏高而被称为“欧猪五国”(PIIGS)。如今,“猪窝”中的五国步履维艰,好消息不多,坏消息却接二连三。6月17日,希腊结果未卜的第二次议会选举无疑把风雨飘摇中的欧元区陷入不可预知的变数当中。

    那么,令投资者忐忑不安的希腊新大选将会有什么结果,而其所引发的结果到底会给欧元区金融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反应呢?还有,一旦希腊退出“猪窝”,人们是不是该给欧元的生存危机“算命”了呢?

    即将于本周末(17日)重新举行的希腊议会选举,有人说其结果或将决定这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国家是否能留在欧元区。尽管希腊左翼和右翼政党在选前都表态愿意继续留在欧元区,但即使选后希腊依旧趴在“猪窝”,面对着“寅吃卯粮”的希腊财政,偌大的欧盟是否还有申援“弹药”给其补充,值得人们探讨。

    希腊有句名言:“母猪生一窝,比不上狮子生一只”。德国是欧元区的“狮子”,是欧元区的主心骨。如果将之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有意把希腊“踢出”欧元区的强硬表态看作是对选前的希腊一个“狠心”的警告,那么现实就是,当下欧洲最强大的经济体德国,到底还有多少力量来拯救欧洲,这实在让人怀疑。因为,维护整个欧元区的稳定,需要一个强大而稳定的资金体系,也只有这种体系才能为陷入困境的“欧猪国家”及时提供援助资金,并为他们的贷款提供有力的信用保证。那么,默克尔和她领导的德国,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和努力呢?

    看来,德国对希腊的态度,是希腊能否趴在“猪窝”或在“猪窝”里处于什么生存状态的一个关键要素。

    法国总统奥朗德有最新表态,若希腊留在欧元区,将从“促增长计划”中受益。那么,“促增长计划”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上月的八国峰会,奥朗德与美国总统奥巴马有个媒体所谓的“双奥共识”,即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必须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这也就意味着“促增长计划”是要在财政紧缩和经济增长两者当中寻求平衡的。那么,默克尔会不会摒弃之前的看法,向“双奥共识”内涵的“促增长计划”靠拢呢?假如会,这也意味着默克尔总理对救助希腊的指挥棒——紧缩措施方案有可能放宽要求,存在着做出一定调整的可能。

    这个假设如果成立,6月17日的希腊新选举不管结果如何,希腊继续与那些“欧猪国家”为伍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强,这对欧元区乃至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变数也形将减少。否则,一旦出现希腊被迫退出欧元区的情况,欧元区的整合道路也就遭受重大挫折,欧元区和全球经济恐将面临一场新的风暴,全球或许掀起一波主权债务评级的调降风潮,国际经济情势也将更为险峻。

    在6月17日选举日后,希腊新政府未来一周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等欧元区领导商议对策。欧洲国家一方面将被迫在政治与金融层面进行协调与平衡,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对冲基金等金融大鳄在金融市场上无情的攻击,他们或许比身在“漩涡”当中的希腊更为焦灼和惴惴不安。

    当然,面对瞬息万变的欧元区危机,我们应该抱有足够的警觉,并做好足够的准备和应对预案,以避免和减轻危机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冲击。(王振峰)

 

    欧猪五国(英语:PIIGS),亦作黑猪五国或五小猪国,是某些国际债券分析者、学者和国际经济界媒体等对欧洲联盟五个相对较弱的经济体的贬称。这个称呼涵盖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特别指各国的主权债券市场。欧猪五国最初称为欧猪四国 "PIGS",其中" I "指意大利,后来加入了爱尔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欧债危机的下一步

 

超前的福利主义幻想只会带来麻烦

 

希腊主动退欧得大于失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