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郭夏:反对碳税 别总拿穷人说事儿

2012年06月14日 06: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低碳经济已被媒体炒作得火热,广大民众的觉悟足以接受碳税带来的经济变革,可为什么实施碳税政策还会这么难呢?

    对国家财政而言,最直接的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征收碳税和增加新能源开发的支出来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中央政府已经责成有关部门制定碳税方案,环保部碳税课题组设计的具体税率方案为:2012年征收碳税税率为20元/吨,2020年提高到50元/吨,2030年再提高到100元/吨。国家将利用碳税收入的资金建立国家专项基金,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研究节能新技术。然而,通过碳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至今依然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最近,煤炭、石油价格双双下跌,这样一个有利于推出燃油碳税和电煤碳税的良好机遇窗口被白白错过。

    妨碍碳税实施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一些用传统经济方式算账的经济学家。根据他们的分析,开征碳税,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使普通老百姓利益受损。他们担心在碳税开征过程中,传统能源企业会把碳税税负向老百姓身上转嫁,尤其是让“穷人”(低收入群体)的整体社会福利下降。据上海市一课题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税收负担等多项指标得出的一项重要调查结论显示:征收碳税必然引起社会福利水平变化,城市的社会福利下降约2%,农村下降1.7%左右。

    征收碳税真的会给穷人的福利带来损害吗?从汽油碳税上看,即使炼油企业把燃油碳税全部转嫁到汽油价格上,对坐公共汽车和乘地铁出行的老百姓来说,几乎不会受到影响;而开私家车的中产阶层则可以通过低碳出行来消化燃油碳税带来的油价上涨等因素。至于电煤碳税带来的煤电价格上涨,实际上也不会传导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来。阶梯电价的出台已经从电价制度上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电价保障问题,即使煤电厂把电煤碳税全部转嫁到国家电网,阶梯电价也能确保广大群众的生活用电不会因为电煤碳税出现大幅变化。

    反对征收碳税的专家认为,如果碳税开征后最终带来的是能源价格的普遍上涨,那么碳税征收势必会让普通老百姓利益受损,这不仅与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相悖,也不合乎国家改革成果人人分享的美好愿景。其实,征收碳税带来碳基能源价格上涨,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利益普遍受损,碳基能源性价比变化只是计算民生福利的一个指标,老百姓享受清洁空气也是计算民生福利变化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不能只看到碳税财政带来的碳基能源价格上涨,忽略碳税政策带来的清洁空气和改善环境等关乎民生方面的进步。

    真正阻碍碳税政策出台的并不是那些缺少政策话语权的穷人,当然也不排除那些反对碳税政策的人拿穷人福利受损说事儿。为了防止征收碳税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可以从碳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补助低收入群体,这种碳税收支的特殊安排至少能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郭夏)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加快建设低碳 经济先行区、示范区


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大连“低碳经济”:新兴产业要设立低碳门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