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焚烧难禁,谁能读懂“黄昏天”里的烟火味?

2012年06月12日 13: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秸秆焚烧成为不少地区的“心头大患”,成为人们生活中“会呼吸的痛”。江苏13城市PM2.5全部超标,南京出现严重的“黄泥天”,安徽焚烧秸秆引发多车追尾事故70人死伤,成都变“雾都”飞机起降受到影响。虽然不少地区下发了禁止焚烧秸秆的通知,但收效并不好。

 



    秸秆焚烧何以成为“会呼吸的痛”?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笔者以为这是对秸秆的真实写照。为了不让秸秆焚烧成为一年一度的“风景”,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因为技术推广还面临一些问题就“气馁”,反而要再接再厉,鼓励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优化秸秆利用技术,因为其离“最后的光明”可能只是“一小步”;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农民进行引导;也可以向社会征询合理建议。因为,打造一片纯净的天空是每个人的心愿。

    雾霾天气带给城市诸多思考
    
    本次雾霾问题,还显示出社会的脆弱一面。城市被动地面对一场雾霾的突然而至,突发性显示了被动性;而后至少在数个小时之内,城市确实呈现一种不确定和茫然状态。作为人工造物的城市,对自然的或人为的风险预防及抵御能力,要比处于自然状态的乡村强得多。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进入城市层面,使人们对城市的风险控制力和确定性很有信心,不过从本次事件来看,再发达的城市,恐怕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请读懂“黄昏天”的烟火味
   
    灰霾天里,从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到烧秸秆带来的烟火味,已是越来越刺鼻呛人。问题是,谁来读懂这大雾的烟火味?指责农民将秸秆一烧了之的不负责?斤斤计较于PM2.5的话语权?这些都无助于大雾的消散。

    焚烧秸秆:请勿将矛头全部指向农民
    
    治理秸秆焚烧现象关键在“疏”而非“堵”。其实早在几年以前,国家就大力发展沼气,为农民修建沼气池,教农民用秸秆和粪便来制造沼气。然而几年过去了,焚烧秸秆的现象却没有很大好转。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可能性有二,一是这种方法没有可行性无法再实施下去,二则是政府部门没有跟进后续指导而导致前期工作半途而废。然而不管是哪种原因,我想政府都难逃其咎。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解决秸秆问题并不困难,政府可以也应当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等到出现了无法规避的严重后果时才想到要“全面禁止焚烧秸秆”。   

    秸秆焚烧,观念与制度要并举
    
    为什么秸秆焚烧会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已经形成了共识却难以推进到位?很重要一个原因,恐怕还在于责任制没有落实。一些地方焚烧得特别严重,空气染污得特别严重,但我们并没有见到哪个地方对此进行问责,没有见到哪一个官员因此受到处分。责任制不能到位,必然会有运动式、突击式禁烧,也必然会造成焚烧屡禁不止。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秸秆焚烧、漫天烟尘年年如是,却也毫无良策。不管是明令禁止、严重惩罚还是苦口婆心地宣扬秸秆再利用的种种好处,都远远不及农民就地焚烧来的便捷、省事。先别忙着指责农民不懂环境保护、不拿身体健康当回事,只因秸秆再利用程序繁琐、成本不低才造就了焚烧者的“疯狂”。若想从根源上杜绝、还民众一片洁净的天空,政府部门除却不辞辛劳地宣传外,还必须再思切实可行的良策。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