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秸秆焚烧何以成为“会呼吸的痛”?

2012年06月12日 09:30   来源:新华网   袁军宝
    近日,秸秆焚烧成为不少地区的“心头大患”,成为人们生活中“会呼吸的痛”。江苏13城市PM2.5全部超标,南京出现严重的“黄泥天”,安徽焚烧秸秆引发多车追尾事故70人死伤,成都变“雾都”飞机起降受到影响。虽然不少地区下发了禁止焚烧秸秆的通知,但收效并不好。

    焚烧秸秆为何屡禁不止?从目前各地情况来看,采取的最直接方法是“堵”,即派工作人员严防死守,在田地里巡逻,遇到秸秆焚烧立即上前制止查处。但农地面积大,白天、黑夜时不时就会“烽火”四起,“硝烟”弥漫,很难彻底禁得住,并且发现后也大多没有相应处罚办法,警示性低。

    “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那么,为何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只有“粉身碎骨”这一条路可走呢?笔者认为,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让秸秆从曾经的“资源”变成了没用的“垃圾”。如,随着电、煤气使用的增多,人们不再把秸秆当作烧火做饭的燃料;随着各种饲料的出现,人们不再用秸秆来喂牲畜。

    主观上来看,近年来提出的一些利用秸秆的新技术,如秸秆还田、秸秆制沼气、秸秆发电、秸秆块化做燃料等,并不太受农民欢迎,因为这些办法大多效率较低、经济效益差、投入产出不合算。如,机械化秸秆还田是最直接的办法,但秸秆大量直接还田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为占秸秆总量15%的秸秆根茬还田,即可达到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一味要求秸秆直接还田很不科学;而利用其来发电,则由于能量密度低、运输成本大等原因,利用半径十分有限;秸秆制沼气,也面临沼气池难清理,冬天气源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笔者以为这是对秸秆的真实写照。为了不让秸秆焚烧成为一年一度的“风景”,希望有关部门不要因为技术推广还面临一些问题就“气馁”,反而要再接再厉,鼓励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优化秸秆利用技术,因为其离“最后的光明”可能只是“一小步”;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农民进行引导;也可以向社会征询合理建议。因为,打造一片纯净的天空是每个人的心愿。(作者系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