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袁吉伟:银行信贷经营如何在风险与增长中找平衡

2012年06月13日 0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中,银行机构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经济增长进入下行周期,银行业的光芒逐渐暗淡下来,激进的信贷投放和风险承担使得银行面临更多经营难题,银行业信贷经营需要重新推动风险与增长的再平衡。

    银行风险进入释放周期

    银行业的强周期性,决定了它与宏观经济走势关系密切。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疲弱,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内部管理漏洞更容易显现出来。而近期上市银行迎来“破净”潮,浦发、华夏、交行、深发展4只股票的价格均相继跌破净资产;城商行股权也纷纷遭到投资者挂牌出售。这都体现了市场投资者对于银行业未来经营景气度下降的担忧。

    一方面,不良贷款率有进一步上升趋势。2011年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开始反弹,当季不良贷款余额上升至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反弹至1%。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进一步上升至4382亿元,不良贷款率略有回落至0.9%。与大型银行相比,城商行由于其区域性经营、中小企业客户占比大、风险管理薄弱等特点,所承受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更大。总体看,今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有可能反弹至1.1%左右,反弹幅度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内部管理问题漏洞暴露出来。近期,多名银行高管纷纷落马,涉及农行、温州银行、邮储银行、烟台银行,这是近年比较少见的,令人感到震惊。分析高管落马的原因,或多或少都与信贷、内部管理不善有关。这说明在天量信贷投放时期,大有浑水摸鱼猎取个人利益者。大潮退出,偷食者就要付出代价。

    近期监管部门也加强了银行经营风险预警,及时发布了外贸、融资担保等方面的风险预警和提示,加强了对信贷五级分类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银行业可能与中国经济一样进入一个风险暴露、增长放缓的周期,迎来非常困难的一年。

    增长动力依然存在

    增长、发展是解决风险问题的对策之一。今年,银行加快信贷增长的动力依然较为强烈。

    一方面,规模是银行收益贡献的关键推动力。前期关于中国银行业高利润问题的讨论,就银行净收益增长的因素拆分,笔者发现规模是银行近年净利润高增长的关键因素,为银行贡献10%—20%左右的增速。今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后,银行净息差将受到挤压,这更突显了信贷规模的重要性,银行信贷经营策略也将由以价补量转向以量补价。

    另一方面,稳增长政策需要银行信贷投放的配合。我国银行业扮演的另一方关键角色就是信贷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在经济放缓的条件下,央行希望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促进银行配合财政政策,为公共项目、企业发放投资资金。银行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有60%左右的份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金环境。但是,今年稳增长政策无法复制4万亿刺激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银行放贷能力受限,无法支撑众多项目的资金需求,银行惜贷情绪也略有上升。

    银行信贷经营需要风险与增长的再平衡

    银行对风险感到畏惧,就会大幅提高信贷定价,补偿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惜贷的重要特征之一。今年一季度,银行新增信贷中执行基准上浮利率的占70.43%,达到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银行惜贷情绪有所显现。同时,银行加强低风险的票据融资配置,抢占信贷额度规模,也并没有放弃对于信贷规模增长的追求。风险与增长成为困扰银行业经营策略的关键因素。

    笔者认为,过于激进的信贷经营策略不具有可持续性,过于追求规模而忽视风险的信贷经营将会面临风险的冲击,银行应转向积极而稳健的信贷经营思路,坚持风险与增长并重,承担能够管理好的风险。短期看,在当前国内外经营环境不佳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控,增强风险识别、计量以及监控能力,保证信贷业务平稳发展,避免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对于银行经营的冲击,在此之后优先支持涉农、中小企业、重大项目、新兴战略产业等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从中长期看,银行还需要借助监管新规的实施,重塑内部风险管理构架、政策、流程和工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强化信贷定价能力,有效进行资本配置,提高信贷经营的精细化水平;同时需要加快转型步伐,摆脱对于信贷业务的过度依赖。

    当然,银行风险与增长的再平衡也需要政策的配合,比如发展社会多种融资渠道,避免社会融资对于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将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中;还要加快信贷资产交易市场建设,适度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扩需求应强化定向信贷支持

 

银行资本管理新规 别忽视政策性银行资产风险

 

理解中央银行的智慧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