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伟: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 美次贷危机教训深刻

2012年06月06日 06:3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下发,标志着2010年首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结束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再次重启。实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对信贷资产证券化态度更为谨慎,2009年至今的4年时间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处于停滞状态。根据银监会所披露的数据,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11家金融机构累计发行17只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总金额668亿元。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世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教训是深刻的。美国次贷危机主要祸起于:第一,信贷资产证券化过于复杂,很多进行2次及多次证券化。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过度包装,使得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最后成为数学游戏,而投资者很难了解证券产品的风险所在。

    第二,信用评级机构失职。投资者对于外部评级过于依赖,信用评级成为投资者决策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参数。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信用评级机构一边向信贷资产证券化提供咨询,一边提供信用评级业务,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而且,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还不成熟,评级模型和方法存在不足,信贷资产证券化评级准确度降低。

    第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非常发达,这改变了商业银行过去的信贷经营模式,由“发放信贷——持有”模式转变为“发放信贷——转移”模式。商业银行信贷审查标准降低了很多,商业银行道德风险极大提高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性。

    第四,监管滞后和不足。庞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都是在场外柜台完成的,游离于监管之外,市场流动性较低。尤其是在风险暴露后,信贷资产证券化流动性迅速下降,相关金融产品价值大幅下滑,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

    美国次贷危机并不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本身有问题,而是暴露了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的产品设计、评级、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从长远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是全球趋势,但是与此相关的市场交易规则需要更加健全和完善。

    与美国相比,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处于发展初期,相关制度和机制都在不断完善中,市场发展落后,未来发展潜力很大。截至4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信贷余额约为58万亿元,可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存量大。同时,我国还需要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不断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事实上,我国继续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助于解决银行业资本来源问题、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完善固定收益产品结构,避免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到银行体系。

    做好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化试点工作还有必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信贷资产证券化额度分配问题。银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积极性非常高,但是信贷资产证券化额度有限,因而考虑资源有效配置,有必要针对中小企业信贷、涉农贷款以及基础设施贷款等现阶段国家支持的信贷领域优先进行资产证券化,提高银行对于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第二,解决好评级问题。双评级制度固然可以解决买评级的问题,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完善评级方法和体系,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评级质量。金融危机也证明国际评级机构运行了近20多年的评级方法还是存在漏洞和不足,更何况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评级起步更晚,经验严重不足。

    第三,培育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交易主体。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主要投资者也仅限于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应该扩大投资者范畴,不能将发行的产品只在银行体系内循环,这不利于做大市场规模,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

    第四,提高信息披露水平。从首轮试点情况看,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的基础资产数量较多,交易结构较为复杂,但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信息披露不足,这导致投资者无法更好地了解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性,使得投资者很难进行内部评级。因而,需要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交易涉及等方面提高信息披露水平。(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财务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具可行性

 

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必“如临大敌”

 

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何难产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