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拳打教授”背后的多重思考

2012年05月01日 07:06   来源:西安晚报   朱四倍

  日前,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副教授竟对该院的一名教授大出打手。据被打教授的学生及学校多名老师介绍,其打人原因是“没能评上教授职称”,而被打的教授正是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6版)

  这是一个最吊诡的场景:一个要行使暴力,另一个叫喊“你来呀你来呀”,如果不是新闻的介绍,你能想象到如此场景发生在教授们的身上吗?真难为了“本色演出”的教授们,也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斯文扫地!

  “教授在办公室遭副教授殴打”的“全武行”情景,让人尴尬,更让人反思!难道仅仅因为职称问题就可以大打出手吗?这还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学教授吗?当然,职称关乎稻梁谋,关乎到个体利益,但是,选择用武力而不是学术规则来解决问题时,在笔者看来,这已经不仅仅是对教授群体的羞辱,更是对一所大学精神的羞辱。

  曾有调查显示,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国人染上了“暴力摆平症”,只是教授也纷纷与“暴力摆平”媾和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不仅是师者尊严的降低,更是学术共同体的沦陷。对于学术共同体而言,不仅仅有一个知识性的维度,而且也有一个良知与道义的维度。“教授在办公室遭副教授殴打”暴露出一些知识分子的道德沦丧,体现出时代精神品质的扭曲,意味着一种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武汉大学对此不应冷漠应对,而应以反思的姿态面对社会和公众。

  尽管多数所谓的教授们都不会怀疑自己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但是,他们对于自身作为知识分子所必须恪守的伦理信念却不甚明确,对自身所肩负的社会期待也推诿再三,要不然怎能发生“教授在办公室遭副教授殴打”的怪象?知识分子是社会活力的因子,是整个世俗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者,是社会的精神标杆。有人认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一员,是在社会庞大肌体中的一种微量元素,维系社会发展的大脑、心脏和整个肌体的运行。但是,当所谓的教授们把个体利益追求当成了唯一的行动准则时,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另一方面也完全背离了知识分子的立场。对此,作为知识分子的教授们会惊醒吗?

  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公共领域,它的一切活动从根本上说具有社会性,它不仅要产生知识和思想,还要给社会提供道德理想。大学是知识精英的集聚地,人们对它寄予厚望,希冀它成为“社会的良知”和“理性社会的最后堡垒”。大学是知识分子的集结地,用康德的说法就是,知识分子是自觉地担当人类道义和责任的人。但是,“教授在办公室遭副教授殴打”似乎表明不但人们的厚望无法落地,而且教授作为知识分子的底线也一再后移乃至日益模糊。

  一个世纪前,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但大学决不是研究“暴力火拼”的场所,更不是囊括暴力行凶者的场所。因此,“副教授拳打教授”的反思是多方面的,但大学和教授首先应进行反思。

  (作者系高校教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