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在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亚运村支行打印了96张银行对账单,每张被收费44元,共计收了4200元。他将花旗银行告上法庭。25日上午,朝阳法院审理了此案。(4月26日《京华时报》)
在几大国有银行完全垄断中国银行业的时代,各种乱象横生。人们知道病症生在何处,却无力去改变现实层面的问题,只能期待外资银行能够以竞争的方式,用先进的理念和优质的服务给国内金融业带来新的市场氛围。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花旗银行“天价对账单”事件又给了国内消费者当头一棒。
一页对账单卖44元人民币绝对不是合理的价格——在王某的诉讼请求被媒体曝光的当天,花旗银行就将收取的费用退还到王某账户,并在4月1日宣布大幅下调对账单打印的收费标准,这些都说明银行在这件事情上“理不直、气不壮”。
花旗银行有主动改正的诚意是好事。然而,细想一下,这原本是个应当由银行监管部门负责处理的问题,在是非对错的判定上也并没有什么难度,为何就闹到了不上法庭便无法解决的地步呢?花旗银行收取高额对账单费用不是一天两天,而在其两度调价之后,人们仍然看不到监管部门有所行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面对花旗银行的漫天要价,如果没有王某将其告上法庭,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就仍会继续奉行“民不举官不究”的作风,任由其他银行效仿花旗,做出种种类似“天价对账单”这样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并使这种讹诈行为成为外资银行乃至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财之道?
事实上,在这些外资银行的“原产地”,它们罕有如此侵犯消费者的举动。在本土严守规范,进入中国后却立即“染色”的外资企业比比皆是。没有完善合理的行业规范和严谨严格的市场监管,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威慑力量可以帮助消费者在对抗“霸王条约”“坑蒙拐骗”等种种乱象时挺起自己的腰杆——面对外资企业的“欺负”,消费者维护自己原本应当拥有的权益都如此辛苦,这不啻为一种悲哀。
花旗银行在中国要出“天价账单”而落得与储户对簿公堂的结果,对于改变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轻忽怠慢的态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利益的推动下,想让外资企业自觉维护中国消费者的利益无疑是有些天真了,而这个本应由市场监管部门来承担的责任,也不该被推到消费者的身上。监管部门制定并遵循严谨的行业规范,对消费者的权益切实负起责任,才是彻底解决“天价对账单”这类恶劣事件的良药。(弋羽)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如果消费者没有对天价对账单说不
银行对账单收费一夜下调的喜与忧
银行“天价账单”警示金融监管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