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江西南昌的一名农民工熊春根在上工时手指被钢筋打断。工友送他到医院后,医生告诉他需要做再植手术,可由于囊中拮据付不起医疗费,他只好向工厂老板求助,老板推脱很忙,熊春根只好手捧断指离开医院。后迫于社会压力,老板将熊春根带到一家收费更便宜的医院,垫付5000元押金,没等熊春根进手术室就离开了。(4月22日《北京晨报》)
农民工断指,痛了谁?
十指连心,熊春根痛何如之!而在一个旨在让劳动者“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社会,这显然不是一个人的痛。当地社会管理部门更应反思,这份痛楚是否只能由农民工个人来承受?
“先看病后付费”真有那么难吗
人都有钱不凑手的时候,但灾祸并不会刻意挑选时间降临,万一不幸遭遇厄运,又一时半会交不起手术押金,处境就很是不妙了。“有钱没钱,救命第一”本是医者的宗旨,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些差距,有些医院固然能把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押金不够,拒做手术”的医院却也不在少数。
“断指离开”不是道德悲情
企业没给农民工买保险,以至工伤后没有制度托底,这种现象值得反思。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江西省农民工达到733.7万人,截至目前却仅有10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
“手捧断指”离开医院,世界多冷漠
熊春根的遭遇提醒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强化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让他们清楚哪些费用应由用人单位负责,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督用人单位一分不少地为工人落实各项保险。还提醒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为人做事不可太冷漠
同情“断指农民工”不该剑走偏锋
这是一起悲剧,但似乎并非那么罕见。前几日发生的袭击医生甚至导致医生死亡的事件,让人们对于“紧张的医患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袭医事件发生后,医生群体集体控诉自己的处境,甚至发表言辞激烈的职责;再看这次农民工受伤离开医院后,网上又出现了对于医院与医生“冷血”的声音。笔者产生了一种错觉“这样的互相仇恨到底为什么?”
农民工“手捧断指”戳痛制度“软肋”
现实的情形是,救助机制看起来十分健全,但事实上却让求助者举步维艰,一旦需要救助时,面对的各类评估、报批程序,不仅手续繁多,而且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常常得不到相应的救助,或者说救助力量相当薄弱。社会救助机制暴露出来的“软肋”,对于如何制定救助标准,如何确保求助者得到及时救助,诸多环节显然还需要大力完善。
农民工的断指戳中了监管的“懒脊梁骨”
魔鬼藏在细节里,问题出在薄弱处。既然监管部门对农民工工伤保障中存在的问题看得很清,很透,就应该对症下药,主动施治,能看清问题,更要能解决问题。对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和单位,进行重点督查,确保农民工能享受到法律赋予的工伤保障待遇。如此,才能避免或减少农民工因负担不起治疗费用,手捧断指离开医院这类悲剧的出现。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早在今年一月,广东、河南等省份已经提出关于取消“农民工”称谓的问题,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纷纷呼吁社会各界不再使用“农民工”这一词汇,以“城市建设者”代之来表示,正视这个由两亿中国人口组成的庞大群体的地位与尊严。然而,数月过去,我们仍然看到熊春根捧着断指被当成皮球般踢来踢去,四处求告却无人援手。当企业、医院、救助机构都无法或者说无意挽回一根影响着一个人后半生的断指时,除了无足轻重的称谓之外,农民工这个群体还能指望些什么?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