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4月5日:引入民间资本能否撼动银行垄断地位?

2012年04月05日 13: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4月1日到3日,温家宝总理到广西、福建等地调研,在谈及企业融资问题时,他说:“我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大家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我们现在所以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你也看到了在温州进行试点。我想,温州的试点,有些成功的,要在全国推广,有些立即可以在全国进行。”

 



    打破银行垄断不必坐等温州经验


    打破银行垄断说起来容易,无非就是放松利率管制,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培育更多小型金融机构,鼓励市场充分竞争,让民间资本阳光化、规范化、法治化。但做起来却很难。在笔者看来,银行垄断之所以成为难啃的“硬骨头”,与石油、电网、电信垄断一样,既得利益者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垄断企业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此外,恐怕还有政府利益在作怪。

    以“剥笋”之法解决银行垄断问题


    用“剥笋法”,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剥笋法”,就是切开一个缺口,然后层层剥皮,把笋皮剥光,把笋肉留下来。那么,缺口在哪里呢?不妨先从解决银行暴利入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暴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红利”,二是行为“黑利”。

    竞争才能防止银行店大欺客


    不难看出,造成今日银行服务收费的混乱局面,根源在于垄断。由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银行自定游戏规则,消费者只能忍气吞声任由其唯利是图。而要规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切掉银行身上的垄断毒瘤,让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以增强消费者在市场中的选择机会与博弈空间。而只有竞争充分了,消费者才能得到实惠,银行金融业服务民生才不是一句空话。

    打破利益集团是“银行反垄断”的关键


    我国银行业的初始资本,几乎都来源于国家,而特许权制度则进一步确立了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可以说,我国银行业垄断机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路径依赖。如今,中央统一思想要打破银行垄断,而要顺利打破银行垄断,最根本的,就是打破利益集团。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指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在于分利集团。“合乎逻辑的结论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限制分利集团。”令人担心的是,长期的“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使得利益集团庞大而坚固,隐藏着巨大的制度变革成本。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与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谈判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一旦交涉成本过高,改革就会陷入停顿。

    打破银行垄断 银行业亦是受益者


    能够预期的是,倘若打破银行业垄断可以有序持续地推进下去,出于逐利的天然驱动,当下的垄断性银行必然会将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到经营规模、业务与创新上面,服务产品也会提升到与资金经营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一个更健康更契合市场属性的银行业也可能会形成。与失去的垄断地位相比,这或许是银行业更大的收获,也是破除垄断的最大收益所在。

 

    打破金融业垄断任重而道远


    “银行业的历史性变化得益于改革推动,今后的转型发展更需要改革推动。”我们认为,金融业改革的步伐不容有丝毫的放缓,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温州试验区的探索步伐。作为中国金融改革领域的首块试验田,温州的责任和压力重大,温州的监管层和企业必须尽快探索出一条针对民间投资介入金融领域的最优路径。与此同时,中央有关主管部门更需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规划出金融业进一步改革的蓝图和时间表,并出台一系列的后续政策和措施。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银行业的种种霸道行为诸如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嫌贫爱富等早已引起民众不满,打破银行垄断已是民间共识。那么,为什么银行的垄断地位还如此牢固?说白了,银行能够底气十足是因为其背后有既得利益者支撑,金融业改革的阻力也在于此。引入民间资本,无疑对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环境有利,但若没有后续的政策支撑及有力的制度保证,撼动银行的垄断地位恐非易事。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