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到3日,温家宝总理到广西、福建等地调研,在谈及企业融资问题时,他说:“我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大家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只能到它那儿贷款才贷得来,别的地方很困难。我们现在所以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根本来讲,还是要打破垄断。中央已经统一了这个思想。你也看到了在温州进行试点。我想,温州的试点,有些成功的,要在全国推广,有些立即可以在全国进行。”
高层如此表态,还是第一次。它也为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带来更多的希望。
其实,打破银行垄断,在民间早就形成了共识。一旦中央统一了思想,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应该存在任何认识和思想方面的障碍了。即便银行有阻力,也改变不了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步伐、改革的方向。
倒是从何处切入、从哪里入手、用什么样的方法入手,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一旦切入点找不好,方法不恰当,就会直接影响的改革的效果、改革的进程,就会拉长解决问题的时间,甚至失去改革的最佳机会。
用“剥笋法”,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剥笋法”,就是切开一个缺口,然后层层剥皮,把笋皮剥光,把笋肉留下来。那么,缺口在哪里呢?不妨先从解决银行暴利入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银行暴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红利”,二是行为“黑利”。
政策“红利”,在于政策留给银行的利差空间太大,可供操纵的余地太多。表现为,存款利率固定,贷款利率可以大幅上浮。如果实现存贷利率挂钩,政策带给银行的不合理“红利”,是否就能大大减少呢?银行的暴利也会大大减少呢?
行为“黑利”,表现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利用地位的强势,强行从服务对象手中抢夺利益。如贷款时发放承兑汇票、要求贷款资金的一半必须存在银行、搭售理财产品、强制收费等。如果将这一切都视之为非法,并将非法所得没收,银行的行为“黑利”是否就能大大减少呢?暴利也会大大降低呢?
当然,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也就是“笋”的第一层皮。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垄断带来的竞争不充分,或者说没有竞争的问题了。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竞争充分,暴利就很难存在。
如何让银行业形成竞争局面,也很简单。那就是在银行的“黄蟮”缸里,多放一些民间资本的“泥鳅”,把水搅活、把气氛搞浓、把“黄蟮”的一统天下打乱。虽然“泥鳅”不太安分,会带来一些风险,但总比一团死水,最终“黄蟮”也会集体死去好。
对“泥鳅”不安分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中国金融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社会对金融业可能出现的风险,也有较强的物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年,社会集资、地下金融等,已经让整个社会都掌握了一定的金融知识、防范金融风险知识;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也在发展中逐步成熟、逐步规范、逐步稳健了,进入金融领域,也不会“乱”来。而对待“乱”来的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也可以拿出金融监管、金融处罚这把利剑。在金融危机下,美国的金融业已经“乱”成这个样子了,破产的金融机构也是不计其数。但是,美国的实体企业、中小企业并没有出现象中国一样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金融机构有近万家、金融体系十分健全。
如果金融业开放这张“皮”剥开了,民间资本能够大踏步地进入了,打破银行垄断的门也就算真正开了。
显然,这还远远不够,还没有见到“笋肉”。因为,从中国前些年开发垄断领域的实际情况来看,“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如民航业,一方面向民间资本开放,一方面又在政策上设置重重障碍,如航线掌握在国有民航公司手中、遇到油价上涨时给国有航空公司财政补贴等,使民间资本进入了民航领域,却无法生存下去。类似的问题,在石油行业等也大量存在。
所以,开了大门之后,如何让民间资本生存下去,给民间资本平等的待遇,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方面,需要依靠顶层设计,即在政策上给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后设置无障碍通道。
勿容置疑,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后,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引发一些新的风险。怎么办?完善监管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或已经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见一个,打一个,杀一个。更何况,中国在改革工作中,已经完全掌握了如何试点、如何推广、如何总结、如何规范的经验,怎么可能在打破银行垄断、开放金融领域方面就做不到、做不好呢?
关键在于决心和信心,认识和态度。
如果将监管薄弱这张皮再剥掉,“笋肉”也就出现了,银行的垄断也就被彻底打破了,暴利等不规范、不合理现象也就会消失了。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