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识中前行

2012年03月20日 07: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顾阳

  结构调整任务的紧迫,反衬出中国经济亟须继续推进改革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看,改革既是要求也是动力

  伴随着春雪、阳光与期待,为期3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落下帷幕。

  “传递中国声音、探讨世界趋势、汇聚全球智慧、共创未来发展”,创办于2000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已连续举办了13届。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国际组织领导人、世界一流学者、全球著名企业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又将为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什么?

  在一个对话现场的互动环节中,主持人让嘉宾给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打分时,中外嘉宾们都给出了一致评价:良好。事实上,过去的一年,国际经济发展迷雾重重,中国经济却独树一帜,增速超过了9%,物价指数控制在5.4%,从全球大背景看,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完全能够打上A。

  中外嘉宾们还有个更为重要的共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犹在,但结构调整比经济增速更为重要。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所言,短期的宏观经济复苏固然重要,但如果对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不加以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就不可能稳固、复苏的势头就无法长期保持。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既迫切又艰巨。那么,重塑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哪里?在经济学家吴敬琏看来,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转变方式,中国必须摆脱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方式,转而以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改变既有模式,从发展的惯性中摆脱出来,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吴敬琏的感慨引人深思。他坦言,从结构调整第一次被提出,至今已过去了16年,“过去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投入太多、成本太高,现在是依靠市场的时候了”。

  结构调整任务的紧迫,反衬出中国经济亟须继续推进改革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看,改革既是要求也是动力。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在演讲中所说,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要深化财税、金融、企业、价格、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引用了孔子的话,表达她对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愿景——“我们看到中国之前做的准备,为今天丰硕成果埋下了伏笔。希望所有的国家采取策略,为全球经济成功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