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不能只改教育

2012年03月18日 07:14   来源:红网   王易

  1978年,邓小平的一句“改革开放”如强心剂般注入了中国经济。仅仅30多年,中国就以8%的年均GDP增长率迅速逼近西方发达国家用了百年时间完成的资本积累。不过,强心剂效果好,副作用也大。这种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及GDP为代表的数据至上的发展模式,引来了各种复杂社会问题:公平、正义、信任度的缺失;国进民退;产业发展失衡;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物价飞涨……社会普遍的焦虑感、不安全感,日渐厚重。

  我国的教育问题,正是这些社会问题的缩影。“买房就送高考分”、天价补习班、幼儿园教英语……我们的教育,也像经济发展的任务和指标般,变得越来越快速,越来越功利。而唯分至上的高考这根教育的总指挥棒,扭曲了多少教育的常理和初衷。一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调侃,在教育部倡导了10多年的“减负”和“素质教育”之下仍然强劲盛行。甚至越来越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惜重金、不惜时间、不惜精力把孩子送去补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纵观全世界,中国的家长对于教育、孩子对于读书都能算得上是努力和用心的。但现实残酷如“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骆家辉、朱棣文到林书豪,现在的中国,能让国民们感到雀跃和荣耀的却只有外籍华人,甚至华裔了。多少年,中国的学校都没能培养出一个大师级人物。我国的教育和学生努力的方向离通往成功的轨道越偏越远。我们的教育迫切地需要改革,需要回归。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品德、心性,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进行符合社会需求的学习发展。符合科学教育的,不是一刀切的高考。不过教育制度的改革,涉及到的就不只有教育的问题了。我国的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缩影,要改革教育,必须从其背后根本性的社会原因寻找切入点。

  简单总结了一下,问题最突出的高考,背后涉及到的主要社会原因就有如下六点。一、教育和商业的密切结合。高考已成为一条成熟产业链,改革高考,必定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如要取消高考,同既得利益者谈长远发展,必定步履维艰。如何倡导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对利益集团的安置,将是改革进行之初的重要任务。二、人才流通渠道严重不公。最近浙江永康市某中学打出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激励语,直白地反映了高考作为底层人民向上流通的重要渠道这一作用。取消高考,上层建筑很可能沦为“富二代”“官二代”的天下。三、社保体制不完善,人民生活压力大。从“豆你玩”“蒜你狠”“苹什么”这些对通胀的吐槽,到最近央视名嘴小崔的“月收入过万仍感觉不够花”,也是多数人教育心态的变化:学习是为生存。孩子若不好好读书,长大找不到工作,面对柴米油盐房的经济压力,生活都成问题。国家社保体制的不完善,让太多的人充满危机感。四、产业水平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匹配,就业的难度加速了人才竞争,导致教育焦虑。总体来说,我国产业链还处于低端水平,需要的更多是廉价劳动力、技术工人,而非本科毕业的人才。僧多粥少,一般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学生就必须努力地挤进985、211的名校。如何进入名校?必须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于是有了进“名校要从娃娃抓起”的心态。五、城市发展失衡导致人们通过教育去更好城市发展的愿望强烈,加大恶性竞争。在中国,最好的资源和机会都集中在了北上广,还有城乡资源分布也是严重不均。农村生活质量差,农民的孩子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努力准备考试。学习的功利性很强。六、社会整体心态的浮躁对教育也产生影响。为了谋求经济发展,过度商业化、房产投机、低价恶性竞争、环境恶化等问题纷纷出现,造成了社会整体的浮躁心理。穷人不幸福,社会不公,医无保,发展无路;富人也不幸福,要防贼防抢防丧心病狂;最后大家还都得忍浮尘忍侵权忍毒奶粉。生活不幸福,无追求,看不到精神力量的支撑,攀比风气就见长:消费大拉菲、穿戴爱马仕……这种逐利、势力、浮躁的心态又进一步诱导了教育的功利价值观:看不到成效的事情不做,只管眼前利益。

  所以,教育改革,不能只改教育。教育改革,要和以上这些社会问题的改革齐头并进。改革教育,要从温家宝总理说的“公平”、“正义”开始,让对于教育的正确舆论慢慢归位,把我们的经济目标慢慢下调,社会福利慢慢跟上,让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城乡资源分布均匀。做好这些的同时,教育的改革才是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