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扫“盲”,更应反思体育机制

2012年03月09日 07:31   来源:红网   庄滨滨
    “当前,一些运动员进入专业队后就放弃了文化学习,我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改变,一定要把专业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抓起来。”在6日下午广东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柔道冠军冼东妹说。(3月6日新华社)

    前一阵子,政协代表刘翔因为比赛,告假出国训练。消息传来,坊间排斥体育界代表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认为他们文化水平低,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应该把名额让出来。然而,冼东妹的提案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体育界代表的智慧,他们为体育界说话,也让人们再一次关注体育界一直存在的问题——运动员“没文化”。笔者认为,对于洗东妹代表强调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提案,我们在交口称赞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我们的体育机制。

    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以来,关于中国是否是“体育强国”的争论就未停息。的确,我们奖牌越拿越多,名次越来越靠前。但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却在普遍下降。而那些专业运动员,也频繁爆出退役后生存无法得到保障的“丑闻”。因此,很多人指责中国搞“精英体育”,拿奖的选手名利双收,而没有成绩的选手却黯然收场。如此急近功利的体育机制,自然饱受诟病。

    一个机制染疾,遭殃的肯定是里面的个体。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氛围下,运动员肯定想要谋求立足,要立足,就要加倍训练,这时候,文化课就成了没用的东西。在中国,很多专业运动员都在很小的时候被招进体育队,虽然仍会有文化课学习,但由于整个大环境的错误引导,导致一批人抱着先立“功”,后求学的观念,以训练为生命。这样的机制下,容易出成绩,但是却失去了体育的本质,即给人快乐,强身身体。

    出问题的,是我们的体育大环境。我们缺乏宽松的土壤,缺乏让孩子们享受体育乐趣的大环境,中国,停一下拿奖牌的口令,多一点成长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的运动员的筋骨中才会有文化的血液,离“体育强国”的目标才不会遥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