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中寻求改革共识

2012年03月06日 07: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曹林

  何以解忧?惟有改革!

  令人欣慰的是,从两会的论政议题看,“深化改革”已经成为自上而下、自代表委员到平民百姓的基本共识,都把进一步深化改革作为讨论每一个社会问题的前提。比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无数次谈到改革,承诺“以更大决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任期最后一年将以更大勇气改革”,朱永新代表痛心疾首地谈教育改革,李肇星称今年将对国企改革进行“专题询问”。政协委员迟福林对改革的看法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他说:如今已经到了蛋糕怎么分直接影响到蛋糕能不能做大的时候了。

  虽然人人都说改革,但每个人对改革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比如国企领导嘴中的“国企改革”,跟舆论期待的“国企改革”,所指肯定是不同的。这样的分歧,反映了当下社会对改革的认知:每个人都意识到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可具体落实到改革的实践行动时,就会争得不可开交。对改什么、怎么改、选择怎样一种路径和模式、达到怎样一个改革目标、谁来主导改革,每一个问题都充满着争论,每走一步都会遇到无数的质疑。

  不要把这些争论声看成干扰改革、阻碍改革、破坏和谐的杂音,这是一种落后的稳定与和谐观。改革,本就应该在交锋和争论中寻找共识;改革,本就是一个在博弈中平衡各方利益的过程,没有谁有“我在改革,其他人请闭嘴”的特权,没有谁可以以改革的名义拒绝公议众议。没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改革观点和绝对完美的改革方案。改革涉及每个人的利益,每个人的利益都要得到尊重——所以,争议无法避免。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接受采访时为国企鸣不平,抱怨“光骂不能解决垄断问题”——这话不错,可不能将所有对国企垄断的批评都简化为一种“骂”,那不只是骂,而是对当下国企改革的不满。

  过去很多时候,面对争论,我们选择的或是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或是遇到争议很大的问题就绕着走,忌惮争论,回避冲突。这种搁置争议的改革思维,在改革初期是对的,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但随着改革的深化,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已经无法掩饰,争议已经无法搁置。如果继续搁置和回避,日积月累的矛盾、沉没的声音、被压制的诉求,可能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以往发生的诸多群体性事件,已经以昂贵的代价证明了这个常识。

  争议无法搁置,交锋中才能求得改革共识。期待这种对诸领域的改革争议与交锋,能在两会的议政场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两会议政厅上,不能是一团和气一片赞歌,不能为了营造一种团结的氛围而把矛盾掩盖起来。改革的争论,首先应该表现在代表委员之间。两会的议政厅上越多的交锋,越浓的硝烟,社会也就会有越多的改革共识。公众如果能通过自己的代表在“两会”这种规范、安全、合法的制度途径畅通地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时,他们就会越少地选择在街头通过群体性暴力表达意愿。

  两会越多交锋,街头越少暴力。既然对改革的争议无法搁置和回避,那就让其以最小的代价在制度框架中表达出来。比如袁隆平委员呼吁国家把补贴石油的钱用来补贴农民,享受石油补贴的“两桶油”肯定不能接受,那可以辩起来;有政协委员炮轰间接税比重过高易引发税负痛苦,税务部门可能也不认同,为什么不去辩论?

  不争论,无共识;无共识,难改革——期待一个充满辩论硝烟的两会,在交锋中寻求改革共识。

 

  相关评论:

 

  3月5日:民生无小事 两会迎来改革契机

 

  不完美的改革如何摆脱不改革的危机

 

  我们为什么需要改革再出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