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改革如何摆脱不改革的危机

2012年02月25日 08:04   来源:红网   贱言献车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对新时期的改革,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月23日《人民日报》)

  完美,是对现实的阶段性满足,它只对特定个体在特定时间适用。作为一个社会、国家的改革,因涉及的群体众多,利益复杂,要想“完美”,在现实性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是值得肯定与提倡的。但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无论如何,完美是我们的追求;所谓“不完美”的改革,究竟是对谁不完美?或者说对谁更不完美?是多大程度的不完美?怎样一步一步走向完美?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面的三个问题似乎是多余的。然而,在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现实中,如果没有科学的机制与程序,则不一定能够保证方向不出现偏差,导致本就不满意的人无法体感到“不完美”改革的善意,或者加重既得利益者对“不完美”的厌恶,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邓小平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可现实中,很多人强调“过河”,但却少有人强调“摸着石头”。邓小平口中的“石头”,就是民意,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意是决定“不完美”改革方向的基点。现实的民意要求尊重多数、包容少数,改革的需求来自民意,改革的方案征求民意,改革的实施纳入民意,民意检验改革的成效。现实的民意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关起门来揣测,不能只听片面之言,广开言路,多做调查,注意凝练,反复征询,让现实主流的民意成为改革的动力与标准。改革从时间的维度总是指向未来的,但相当多的人并不清楚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改革还必须把握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基于一套良好的思维体系,告诉群众未来改革的方向,并以此来塑造民意、引领民意。

  “不完美”改革如何实施?对中国的改革,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章乃器之子章立凡,近期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提出了“改良是革命的结构,革命是改良的清盘;自由是民主的终极追求,民主是自由的游戏规则;文化是体制的基因,体制是文化的环境”三个命题,并直言“现在是领导明显落后于群众,教育官员比教育人民更重要”,很是值得我们思考。现有一种声音,谈什么改革,都习惯拿“社会时机”和国民“素质水平”来说事儿,就是生动的体现。问题在发展中出现,也只能在发展中解决。改革不能停留在嘴上,即使是“不完美”改革,也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让群众有感觉,“不跳进水里是学不会游泳的”。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如果这种共识,没有“契约”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政府没有起码的“社会契约”精神,改革就可能走上中国历史上革命的暴力循环老路,这是谁都不愿意看见的。但是,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网络上看,目前的暴力情绪都十分明显,人与人之间、群众和政府,甚至部门和官员之间的不和谐乃至对立情绪都有迅速扩大的趋势,“契约”精神越来越微弱。因此,目前最紧急的事情,就是践行法治社会,重塑“社会契约”精神,建设公民社会。

 

  相关评论:

 

  攻不下坚就不算“改革攻坚”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寻求下一步改革的新突破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